第六卷还我河山第二十三章水战
“杀…”
正当还目瞪口呆地望着岸边的这一切的时侯,近处又突然传来了战鼓与喊杀声。扭头望去,却见不知何时周围已多了上百艘小舟,每艘小舟上都乘有数十名不着盔甲的军士,有些还光着膀子,此时正奋力挥着船桨划向封江之处。
李宝不会是想以这些小舟去进攻蒙古水师的车船吧!见此我不由愕然,这些小舟由于吃水极浅,而且船⾝也低于横江链的⾼度,是以要想通过前面的封江处倒也可以。但若是想以这些小舟去进攻车船,那无异于自寻死路。车船上的弓弩手可以让他们近不得⾝,甚至,车船只要这么奋力一撞…
但很快我就发现事情并不是我想的那样了,因为当那些小舟驶进封江处时,随着扑嗵声一片,舟上的军士已跃入了河水之中,我注意到了他们人人手上都拿着一把锯子。无怪乎他们都不着盔甲了,却原来是要下水锯断那些植入水中的木桩。
这却是我从未想过的,望着那连绵数里的木桩,我不由颇觉有些意外。以现代人的思维,要对付这些植入水中的上万根木桩,能想到的只怕不是用铁甲船冲,就是用炸药炸。但是以熟悉水性的军士潜下水去,将其一根一根的锯断,却是只有生活在这工具极为落后的宋人才会想得到了。不过我却又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最有用的法子。因为无论是铁甲船还是炸药,对这水下地上万根木桩都是无能为力。
百余艘小舟悬浮于运河之上。由操作的水手控制着,在河面上打转。宋时的战船虽都配有石锚(注:宋朝时的锚都是石制的,元朝时战船攻曰时,在曰本留下了很多这样的石锚。考古学家也出土了很多与此相似的碇石),但小舟却没有配备,是以它们只能在这些水域上转着圈子,以备那些潜下水中地军士不时之需。
河水还是像往常一样哗哗地流着。除了两岸被烧毁的车阵中还不时地传来几声圆木崩塌之声外,场战上一点声响都没有。交战双方都只能默默地看着这一切。蒙军水师不能上前,因为他们同样也要通过自己设下地狭窄通道,上前就必然会遭到龙卫水师车船的攻击。骑军也无法上前⼲扰,因为他们知道车船上还有十分骇人的远程武器。是以相对于适才岸边广武军的那场撕杀来说,这却是一个安静的场战,一个只让交战双方看那些军士表演水性的场战。
不多时,便有一载木桩自水里浮了起来。接着又是几根…只盏茶的时间,河面上便像拔葱似地,浮起了一根根木桩。潜水的军士们此时也憋不住气了,陆陆续续地浮上水面来深昅几口气,而后一个猛子又扎了下去。
木桩不断地浮起,而后顺流而下,小舟也跟着不断地前进。同时,数十艘车船也紧跟了上去。不稍说。这些车船便是那些潜水军士的掩护,车船上的水师军士个个箭上弦,弩上机,抛石机也准备好的石弹,时刻准备着打击敢上前来的任何敌人。
不过此时却有了新的⿇烦,木桩浮起的之处已在几根横江链地前方。由于车船过⾼。是以这些横江链却能很好地阻止车船经过。倘若车船就此被挡在后面,那么接下的事也就可想而知了。潜水的军士很快便会失去掩护,过不了多久,这次行动也要宣告失败了。但我知道李宝一定会有办法的,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我相信龙卫水师早就训练过如何对付这些东西的了。
于是,在我期待地眼神之下,一艘车船驶上前来。与其它车船不同的是,这艘船头稍矮,而且其上还摆着一个大火炉。数十名军士正精赤着上⾝奋力庒拉着风箱。此种风箱也称风囊。为牛皮所制,便是一个简单的昅收空气。封口,而后将空气庒入火炉的装置,却是宋时铁匠常用的东西。
原来是这么回事,见此我不由苦笑一声,又是那种像我这样现代人无法想像的最原始的方法。只见那车船减缓了速度,缓缓靠近那横江链,已有十余人立于船头,只一下便以钩镰枪将那横江链钩了上来,再将其置于火炉之上。
“嘿嗬…嘿嗬…”军士们喊着号子,以更快的速度动作着,只激得火炉中的木炭火星乱跳,噼啪作响。不一会儿,置于火炉上的那一段铁链便渐渐转红,不久便红得耀眼。这时众军士有条不紊地撤下火炉,并为铁链垫上一块铁锭。几名赤着上⾝,浑⾝満是块状肌⾁地军士上前挥锤便打。乒乒乓乓之声不绝于耳,接着又是啪地一声,众军士一声欢呼,横江链已从中断开,无力地往两边分了开去。
原来这便是李宝对付封江的方法,见此我不由释然。怪不得李宝说只当心岸上地抛石车,可以想像,如若是这时岸上还有数百辆抛石车,那么那些潜水的军士,那些小船,还有那对付横江链的车船,只怕在几轮石弹之后,便剩不了多少了。更何况,即便是付出惨重的伤亡解除了封江的所有障碍,开上前去与蒙军水师作战的龙卫水师也要承受一遍石弹的洗礼。如此这般,那龙卫水师哪还不元气大伤。
不过如今的状况却是完全不同了,只因有王夔的牺牲,岸边的抛石车已付之一炬,所以才有了如今我等的这般轻松。我再次望向岸边,尘土此时早已消散,只现出了一堆堆血⾁模糊的死尸,却早已面目全非。骑军作战便是这样,大多的军士都不是死于敌手,而是死于马蹄之下,这似乎是策马而战的英雄们的悲哀,或者也可以说是他们的荣耀。
你们不会白死的,我默默地说了一句,你们的死,我定会在蒙军⾝上以十倍的数量将其讨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