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第三百五十七章一举多得(五)</strong>
不过,那些大宋“难民”之中也并不都是不会耕作的市民,其中的六七万农民(含其家属)在异乡的土地上倒反而有些“物以稀为贵”而赵旉也给予了他们特别的重视。在赵旉的同意下,张俊出面以个人名义在九州南部租(曰本的土地噤止)下了大片土地进行垦荒,而这些大宋过来的农民就成了耕作的主力军,毕竟总将口粮这一要命的物资寄托在别人⾝上,总是很难让人放心,自己哪怕能够解决一点也是好的。
曰本的田租(曰本的土地归领主所有,噤止,所以田租同时也是田税。)一向极⾼,(正常年景收成的)六成以上是很正常的事,而且基本都是死租(即不论收成如何,都要收那么多租税。),还往往是粮价⾼的地方收粮食、粮价低的地区收金钱,因此农民负担极为沉重(注1)。而且曰本的领主只管收钱,很少有人会在农民遭灾的时候想到赈济,所以称古代的曰本农民是世界上最苦的农民并不为过(欧洲农奴有第夜一权的问题,也很黑暗,但比起曰本武士斩杀不恭敬的平民不需要负任何责任而言,还是要好得多了。)。
赵旉自然不可能让那些过去的国中农民也受到同样对待,张俊又很会“揣摩圣意”何况租税比例太⾼的话,作为承包商与负责人的他肯定也将是受害者之因此他与平家年轻的领袖平清盛进行了“很有建设性”的商谈。平清盛考虑到“宋曰两国间的友谊”同意第一年平均每亩地只收象征性的一升稻谷,次年为一斗,第三年及以后均为一石,这与大宋田税最⾼的江南等地相当,但考虑到九州土地贫瘠,这几万大宋农民还是垦荒,这个年贡比例也不算低了。
尽管如此,由于曰本的田税同时还是田租(大宋田租一般也都在五成左右,什么时候最苦的都是农民,准确地说,是无地少地的农民。),张俊对这个结果还是比较満意的,他曾经主持过屯田,那往往也是垦荒,官府一样要收取半数的收成,从这一点来看,平清盛还是很“厚道”的。而张俊又提出由他出面代为收缴,平清盛了解后觉得这样可以省下不少人工费用,自然不会拒绝,而张俊那位平安脫险没多久的爱妾张侬此时也已赶到曰本,有了她那強的理财能力,完全可以从中获得更大的利润。
当然,平清盛这样大方,也是有其特殊的目的的,他要求获得与大宋间贸易的垄断权,也即是说,他希望大宋的商船全都在平家控制的九州下货,而不要直接深入濑户內海,到近畿沿海下货销售。张俊自然不可能答应平清盛的这一无理要求,熟悉商业交易的他深知只有下家之间产生竞争,才能让上家的利益最大化,如果从此只能与平家交易,大宋就将失去对曰本出口商品的定价权。
经过双方多次磋商,张俊最后同意大宗商品交易只跟平家的那几个御用商人(之所以不直接跟平家做生意,一方面是平家既是公卿又是武士,属于曰本的上流阶层,而商业乃是贱业,平清盛虽然重视商业,却也不可能亲自操持。而另一方面张俊则也可以利用御用商人有好几家的现实情况,诱其争相抬价,为大宋也为他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算是各取所需。)进行,但洲本岛驻军官兵私下做些生意则不受限制。这样一来,既満足了平家基本垄断宋曰贸易中曰方的主要份额,又不至于完全没有竞争,定价权仍在大宋手里。
经过这一系列的商谈和交涉,张俊及其家族不但密切了与曰本平家之间的关系,而且也从中获利匪浅。以屯田为例,虽然从第三年开始,每亩田地需要缴纳一石稻谷的年贡,但以南九州的水土光热条件,农技改良后达到正常年景四五石稻谷的亩产并不困难,而张俊向那些农民收取田租时却是按照大宋屯田的老规矩收取一半,也即是说只要没遭大灾,张俊从每亩田地中至少可以获利一石稻谷,毕竟运输与囤积的过程中虽然会有些损耗,但对“财商”极⾼的张俊来说,这方面的耗费要比平均水平低得多。
这次大劫难中流落曰本的大宋农户约有将近两万户(由于老弱多死于艰苦的路途,所以每户人数较正常情况偏少。),以每户五十亩田(按规矩应该是一户百亩,不过考虑到很多田地需要开荒,较熟田更耗人工,而且张俊与平家之间也需要进一步加深信任,暂时不宜占地太广,所以在一开始的几年里,张俊都是按照一户五十亩的标准向平清盛租田的)计算,张俊每年获得的租米能够达到五十万石(以当时的出米率,再扣去人工费用,大约两石稻谷等于一石大米。)以上,这个数目已经着实不,甚至比张俊在国內的田租(三十万石左右)还⾼很多,但在他眼里,却还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罢了。
其实以张俊那富甲天下的雄厚财力,他就是将国內在其名下的田产扩大十倍都是做得到的,但是那样的话赵构就是和他关系再好也不可能容他,因为十万顷的土地足以私蓄一支数万人马的精兵了,而且张俊虽然军事才能一般,却也好歹是个能打的将军,这对任何皇帝来说,都是无法忽视的威胁。所以在国內的时候,张俊只能经营酒楼和宅地等没有潜在威胁的行业,虽然利润颇丰,终究没有田租来得稳定可靠,展潜力也要得多,张俊这些年来对此一直颇为遗憾。
可是这里是曰本,远在距离大宋几千里的海外,张俊就算经营再多土地都没有关系,他终于可以摆脫束缚,大展一番拳脚。虽然由于曰本那“可恶”的土地制度,张家暂时只能租下来承包经营当“中间商”但是当土地面积大到一定程度,而拥有数量庞大的佃户之后,一旦曰本遭遇大的变故,张家就完全可以反客为主,将这些租来的土地变成自己所有,甚至以此为基本,创出一番事业也未可知。
当然,要想扩大经营规模,仅仅依靠现在这两万户出⾝大宋“难民”的佃户是远远不够的,张俊打算就近再从曰本招募一些,虽然他们耕作水平稍低,但张俊会从卫藩聘请一些农技人员过来对他们进行培训,以曰本人的勤劳聪明(虽然平均智商比汉人低2点,但曰本人在世界上也算是⾼智商民族了。),达到他的要求应该不难。
注1:这种情况要是搁在国中,农民早就造反了,但曰本却由于采取的是分封制度,从来没哪次农民起义成功过,而且几乎都是很轻松地就镇庒了下来,所以在曰本这条路行不通。不过人都是被逼出来的,曰本农民遇到无力抗拒的天灾时,也有他们的活路,那就是逃荒。与大一统下逃荒往往只是死缓(因为大一统的模式下,各地政策类似,所以某地出问题时,其他地区往往也都有了隐患,而流民四散后会⼲扰各地的农耕,如果不能迅镇抚,往往会引起更大的饥荒,最终导致改朝换代。)不同,分封制度下只要成功逃到别的领主治下,就有可能开始新的生活,如果从非正常死亡人数来看,反而要比国中大一统以后的大乱大治(国中每次王朝末期,都要死掉几千万人,因此人口数字是曲折向上的,而曰本则是以较为平缓的曲线持续增长。)少得多。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62" border="0" align="center" class="viewxia">
<tr>
<td class="viewxia1" align="center">
上一章 <a href="http://www.uyaxs.com/uya.asp?id=36998">医宋</a> <a href='http://www.uyaxs.com/uyaxs.asp?id=3939448'>下一章</a>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