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 兵甲之利(下)
当遭遇稍強的敌人时,辛弃疾会将握剑的部位由剑柄的末端上移,这样一来砍杀的力量自然大增,虽然会令敌人获得攻击到自己的机会,但如果是面对有一定实力的敌人,这种些微的风险还是值得冒一下的。
而如果对手強大到辛弃疾根本没有必胜的把握,甚至还要強过他一筹的话,辛弃疾就得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觉悟才行。那时他会改单手握剑为双手握剑,使出用来拼命的刀法,配合“断刃”的锋锐与长度,当真称得上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辛弃疾的双手剑法说到底只有一招,那就是凌空下劈,但却是根本无解的招式。以那一刀几乎达到人类极限的可怕度,世界上几乎没人可以避开,所以意图闪避的话肯定是死路一条;而如果出招反击的话,无论是力量还是度都不可能与主动攻击的辛弃疾相比,最大的可能是对方死掉、辛弃疾受伤,如果能够同归于尽那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但是怕死是人的本能,能够在第一时间就悍然拼命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对方本来就失去了主动权,再因为畏惧而出手迟缓,结果如何就不言而喻了,胜算势必会更加渺茫;而若是对方举起兵器格挡的话,除非对方手执铁棍之类的重兵器(对方要是用重兵器,辛弃疾也不会愚蠢到还用那一招,反正重兵器影响敏捷,辛弃疾打不过也可以逃…),否则的话,结果就会像现在的也该那样…
也该其实从来就没怕过死,但他在那一瞬间依然做出了保守的决定,而十分冤枉地送掉了性命。但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也该毕竟是蒙古的大汗,不可能放下⾝段与辛弃疾这个将军拼命(注1),何况真这么做的话,他也是亏的,因为也该如果死了,蒙军就会群龙无、不战自溃,而辛弃疾就算死了,宋军只不过是士气会受点影响,**oss赵旉可还活得好好的呢!如果要说也该哪儿错了,也许只能怪他低估了“断刃”的锋利,可是对一个几乎从未离开过草原,又没受到过半点文化教育的也该来说,想要确切了解名震西方的大马士⾰钢刀,未免有些強人所难了,何况辛弃疾这把还是终极加強版的…
其实严格说来,由于辽军的骑兵也有少量(因为印度乌兹铁矿的价格被赵旉的狂疯收购炒得极⾼,后来更是花费巨资直接买下来了,以辽国有限的财力,很难买到足够其大量打造大马士⾰剑的乌兹铁矿。)的大马士⾰钢刀装备,所以与他们交战过多次的也该还是见过几次那种宝刀的,但是却从未见过优质钢刀也被其轻松砍断的例子,因此自然就出现了思维的盲区,而没有防范到这种情况的生。而且辛弃疾与其交手的第一回合在兵刃上似乎也没占到明显的便宜,连明显的缺口都没砍出来,也该大意就不足为奇了。但他却没想到,骑兵单手执刀的方式在力时远不能与刚才辛弃疾双手执握而舍命劈出的一刀相提并论,而且辛弃疾的第一刀由于握持部位偏下,力量更加难以挥,这先后两刀所带的力量差距何止十倍?也该为人耝枝大叶,自然不会观察得那么细致,于是就悲剧了,细节不但决定成败,也决定生死啊!
蒙军的士卒自然不知道也该之死有八成功劳都在辛弃疾的那把宝刀上,他们所能知道的,只是他们的大汗被人一刀连着战马一起劈成了两段,这无疑令他们的士气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明明已经将游骑兵们围在其中,却根本不敢逼近。
“这小子…”赵旉虽然对辛弃疾的冒进有些不満,但他也不会放过眼前的战机,随着赵旉一声令下,原本全心护卫在他⾝边的shì卫们纷纷开解系住自己战马的铁链(将战马连起来是为了防止敌骑直接冲击,毕竟赵旉这边有不少人根本不会武艺,如果让敌人冲进来,那伤亡就太大了。),而那些骑射手们则更是急不可耐地率先朝着不知所措的蒙军冲杀过去…
对于那些还未形成家国形态(建国早期也常常如此)的胡人部族来说,领往往有⾝先士卒的习惯,这固然可以jī励全军士气,但也令那些部族对其领产生了心理上的依赖,领不冲锋在前他们就打不了硬仗。因此也该的死对于蒙军士卒来说,打击不是一般地大。而且蒙古各部之间本就矛盾重重,也该虽然严格来说不是一个合格的领,但至少他有辉煌的战绩与崇⾼的威望,因此他在的时候虽然蒙古在事实上已经四分五裂,但还不至于互相攻杀。可以后也该不在了,各部的矛盾势必会变得表面化,这些蒙军士卒分属不同的部落,自然不愿无谓地葬⾝此地,而令自己所属的部落在蒙古內部的斗争中战败,甚至被人呑并。因此剩下的大部分蒙军只是进行了象征性的抵抗之后,便迅向着老家方向策马奔逃。然而在逃跑的过程中,蒙古矮种马度不足的缺陷却暴露无疑,这令他们很难摆脫宋军的追击,而纷纷被⾝后打来的枪弹、射来的箭矢以及砍来的刀剑肆意地收割走自己的性命…
注1:胡人部族的领是有⾝先士卒的传统,但他们对于自己的生命也一样是十分珍惜的,否则按照小兵和基层军官的死亡率,历史上的那些草原霸主早就死了不知道多少回了。他们之所以冲阵厮杀时无所畏惧,一方面是因为有亲兵随⾝保护,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大多都是在砍杀普通的小兵,武力值与他们相比差远了,其实危险性并不大。而现在辛弃疾使出了同归于尽的招式,⾝为蒙古领的也该自然不甘心陪他一起下⻩泉了,尤其辛弃疾只是一个将领,而且战局对蒙军有利,也该自认为没必要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