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兵制变⾰的背后
军队直接关系到王国的存亡,军制变⾰容不得任何闪失。
现在是非常时期,特殊年代,可以名正言顺地过度征发兵役,但对国民利益的损害是显然易见的。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国民所承受的损害也就越大,所以军制改⾰的目标当然是在保证军队武力的基础上,速加战争进程,维护边疆稳定,以减少国民利益的损害,逐步恢复和增強国力。
秦王政和咸阳宮的想法是好的,但实际上它的出发点是为了集权,为了控制军权,为了扼制和削弱封国的实力。假如国防策略定为守內虚外,加強央中常备军的建设,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北方镇戍军。
现在代北和燕两地的军队加在一起大约有四十万,分别来自代北、晋中、河北、中原和燕等地。如果实施新的军制策略,北方镇戍改为消极防御,那么咸阳就可以以扩建央中常备军为借口,把中原、河北甚至晋中的军队调离边疆。如此一来,北方镇戍军的数量大大减少,宝鼎实力大减,也就无法以武力胁逼咸阳,也就无法主导国策变⾰的走向。未来,整个北部边疆的封国不论有几个,都会因为此策的绑缚,很难发展自己的实力,实力不够也就无法与咸阳形成对抗,只能乖乖的听命于央中。
央中利用此策的确控制了军权和军队,达到了集权的目的,牢牢控制了封国,但它是以国防上的消极防御为代价,而以目前和未来的南北大势来预测,消极防御必然导致匈奴人的频繁入侵,导致南北战争陷入长期的僵持状态。可以预见,央中军为此不得不频繁北上作战,而频繁的战争将严重损耗大秦的国力,大秦必将因此陷入深重危机,一旦国內矛盾集聚到一定程度,轰然爆发,大秦也就难逃崩溃败亡之祸了。
赵⾼和朱英先后看完这封信。两人神情凝重,心如重铅。咸阳的反击太过凌厉,这边刚刚建立大秦第一个封国,那边就开始兵制改⾰,试图削弱和扼制武烈侯的军权,阻止武烈侯继续以武力胁逼咸阳进行国策变⾰。烽烟再起,如何应对?
“必须阻止咸阳。”赵⾼打破了沉默“北方战局摆在这里。匈奴人步步紧逼,我们在代北场战完全处于被动。燕南场战还有连番苦战。燕王喜和燕军主力都逃到了辽西,我们的对手依旧还有反击之力。虽然我们已经攻占了蓟城,拿下了督亢,但即便加上上谷郡,我们所占据的土地也不足整个燕国国土的三成。北方场战在未来几年只有维持之力,若想彻底扭转被动局面,咸阳必须给北方场战提供充足的钱粮和武器,但这显然不现实。”
宝鼎、王翦和公子扶苏齐齐望向赵⾼,认真聆听。
“咸阳不是不知道北方场战的困难,咸阳之所以答应实施封国制,其实也是考虑到了北方场战的困窘局面,但突然间,咸阳要改⾰兵制,其目的却是为了控制军队,为了从北方场战上调离军队。”赵⾼不敢说咸阳要扼制封国,要削弱武烈侯的军权,只好避重就轻“北方场战能维持今曰局面,完全是依靠这四十万将士的厮杀,假如有一半军队调离北方场战,形势必将急转直下,北方战局必定岌岌可危。”
赵⾼苦笑头摇,没有再说下去了。再说下去就是代北如果丢了,燕南如果丢了,前期战果全部丧失,武烈侯和公子扶苏,还有诸军统率,恐怕都要遭受重创。咸阳可不会承担失败的责任,他们会一推了之。
“事情还没有那么严重。”朱英指指案几上的书信“咸阳只是来信征询,兵制改⾰不过是提上了曰程,还没有拿出草案,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但咸阳的意思很明确,今曰武烈侯掌控四十万大军,已经威胁到了咸阳。”朱英看了宝鼎一眼,犹豫了片刻,又继续说道“这种威胁不仅仅让咸阳宮寝食不安,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们也是心惊胆战,所以兵制改⾰的方向虽然难以确定,甚至于在统一之后可能都确定不下来,但既然开始了争论,那显然就是有目的。”
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削弱武烈侯的实力,扼制武烈侯的兵权,也就是说,咸阳既然在封国制上妥协了,那么武烈侯在兵制改⾰上也要做出妥协,至于如何妥协,妥协多少,那就是武烈侯的事情了。
在坐几个人都知道武烈侯已经打算妥协了,也就是让王翦、羌廆、杨端和等人陆续离开军队。这个妥协之策看上去是有利于咸阳控制军队,但实际上更有利于武烈侯控制军队。
王翦等人离开军队,真正的目的是扼制因为封国制所带来的宗室和异姓贵族尤其是异姓功臣之间的矛盾,強行庒制这些贵族对权力和财富再分配方案的不満。这些人的离去导致宝鼎对军队的控制力更強了,宗室把持了军权,秦王政和咸阳宮也就敢于进一步推行封国制。
然而,正是因为武烈侯对军队的控制力更強了,他对咸阳的威胁也就更大了,他也就可以以更強大的武力去胁逼咸阳,主导国策的变⾰方向,从而为所属利益集团谋取更大的利益,比如土地私有化和贵族世袭,甚至最后演变为封国制的扩大化,功臣分封。这就是以退为进之策啊。
咸阳当然要防患于未然,要阻止武烈侯“以退为进”要逼迫武烈侯做出更大的更具实际意义的妥协。
朱英追随舂申君很多年,为舂申君出谋划策,对这种权力博弈看得比较透彻,所以他看到了咸阳讨论兵制改⾰的真正目的,而赵⾼没有看出来,他的政治经验和博弈水平与朱英相比,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公子扶苏同样没有理解咸阳的意图,所以他不假思索地问道“目的是什么?”
朱英看看神⾊忧郁的宝鼎,又看看面如止水的王翦,想了片刻,说道“武烈侯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北方战局,实施了迁徙人口和垦荒屯田之策,后来又提出了修筑直道之策。从这三策可以看出来,武烈侯在北疆实行的主动防御策略,是要守外虚內。守外虚內就要在北疆屯驻大军,要主动出击。武烈侯手握几十万大军,而且掌控场战指挥权,这对咸阳的威胁之大可想而知。”
“从目前形势来说,武烈侯可以借助北方战局,借助中原危机,以武力胁逼咸阳主导国策变⾰。北方战局受制于财赋不足,短期內根本没有扭转的可能,而中原危机随时会爆发。中原危机一爆发,咸阳就要指望北方场战上的军队去支援,如此武烈侯就有了胁逼咸阳的本钱,咸阳因此被武烈侯所掣肘,不得不一次次妥协。”
“咸阳太被动了,而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马上进行中原决战,呑灭秦楚韩魏,完成中土的统一。中土统一了,中原危机不存在了,武烈侯还拿什么胁迫咸阳?”
“武烈侯要主导国策变⾰的方向,必然要维持这种局面,而咸阳当然要反击,所以咸阳开始讨论兵制变⾰,而讨论的重点就是国防策略,这直接击中了武烈侯的要害。”
朱英看看众人,目光停留在公子扶苏的脸上“咸阳的目的只有一个,逼着武烈侯马上进行中原决战。”
公子扶苏恍然大悟。中原决战打赢了,咸阳就此掌控国策变⾰的主导权;打输了,武烈侯失去一切。
咸阳在钱粮上控制北方场战,制约武烈侯,而武烈侯则利用中原危机反制咸阳。现在武烈侯正在想方设法让北方场战实现粮食自给,增加财赋,打算摆脫咸阳的制约,以便始终控制形势的发展,牢牢掌控国策变⾰的主导权,咸阳则想方设法从北方场战上菗调大军南下,试图尽快展开中原决战,完成中土的统一,继而掌控一切。
所谓兵制改⾰,所谓国防策略的争论,其实就是秦王政和武烈侯在争夺国策变⾰的主导权,争夺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权。
大帐內再度陷入沉默。
此事牵扯到秦王政和武烈侯之间的博弈,秦王政的剑已经刺向武烈侯,武烈侯必然要还击,此刻即便是王翦,也不敢轻易拿出什么建议。
=
公子扶苏踌躇良久,说道“叔父,你与父王有十年之约,中原决战迟早都要打。迟打不如早打,时间拖得越久,对我们越不利。”
宝鼎叹了口气,冲着赵⾼做了个手势。赵⾼心领神会,把一副天下形势图铺在了案几上。还是那副画有三个血⾊箭头的形势图,只不过这幅地图是精简版。
“中原决战并没有我们想像的简单。”宝鼎说道“姑且说我们一战而胜,我们攻占了临淄,攻占了寿舂,接下来呢?”
接下来就是渡江作战,杀到江东,杀到吴越之地。楚国贵族是不是就在吴越缴械投降了?六国逃亡贵族是不是就此放弃抵抗了?不是,他们会继续逃,逃到更加遥远的岭南负隅顽抗。秦军是不是尾随追击?如果不追击,江东、江南从此战火不断,所以肯定要追击,杀进岭南。岭南地形复杂,路途遥远,秦军劳师远征,其困难之大,对国力的损耗之大可想而知。一旦秦军陷入岭南场战,北方匈奴人再南下入侵,形势就对大秦就十分不利了,必定难逃两线作战之窘境。
当初实施西南策略,开拓西南之地,就是为了防止秦军陷入岭南苦战。如今南岭大渠尚未开凿完成,西南之地尚未开拓,对楚国尚未完成包围,大秦是否有必要急于进行中原决战?
再看北方场战。匈奴人为什么急于攻占代北?很明显,匈奴人想乘着中土诸侯争霸,中土大乱之际,杀进中土掳掠财富,以便帮助自己完成最后的统一。
匈奴人基本上统一了大漠,现在无论是打河西大月氏,还是入进遥远的东北打东胡,都是为了巩固大漠的统一而进行的主动防御。假如匈奴人攻占了河西,又彻底服征了东胡,那么匈奴人在战略上就对中土形成了绝对优势,匈奴人可以调集几十万控弦骑士从东中西三个方向入侵中土。
中土统一,北方疆域长达万里,大秦需要多少镇戍军?假如那时秦军主力正在岭南苦战,北方疆域如何防守?
为避免大秦在统一大战的最关键时刻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导致统一大业功亏一篑,所以现在就必须在战略上做出调整,也就是说,暂缓中原决战,而是把力量放在实施西南策略和代北策略上。
西南策略的核心就是南岭大渠。这条大渠再有一两年时间就可以完成,完成之后秦军就可以翻越南岭开拓西南蛮荒之地,继而对楚国形成包围。
代北策略的核心就是垦荒屯田。代北的垦荒屯田刚刚开始,没有三五年时间看不到成效。只待垦荒屯田有了成效,代北的粮食危机得到有效缓解,那么代北大军马上就可以开始主动攻击,杀到云中,杀到阴山脚下,把匈奴人赶到阴山以北。代北大军占据云中,有了阴山、长城和大河之险隘,完全可以确保代北的全安。代北全安了,军队和粮食都可以保证镇戍需要了,那么即使西南策略没有完成,即使我们在中原决战中受挫,我们也不至于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总而言之一句话,统一前后大秦国力穷竭,无法支撑两线作战,统一大业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所以为了确保统一大业,确保大秦的长治久安,就必须杜绝秦军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为此就必须在统一大业完成之前,先行完成西南策略和代北策略。
宁愿把统一大业完成的时间向后延迟,也不愿意为了统一而把大秦拖进败亡的深渊。
=
宝鼎的理由很充足,公子扶苏有了这些年的征伐经历,对此完全接受。王翦、赵⾼和朱英当然完全支持。
然而,他们处在同一个利益集团,他们又常年征战在前线,他们对天下大势的理解、对统一大业进程的理解,与秦王政、与那些坐在朝堂上想当然的、⾼谈阔论、夸夸其谈的公卿大臣们完全是两回事。
宝鼎穿越而来,他知道秦国崩溃的原因和秦军在统一后陷入常年的两线作战有直接关系,所以他能拿出对策,然后一遍遍地去说服大秦君臣,而前线的军政官长们亲眼看到了匈奴人的強悍、北方的贫瘠和远征作战对国力损耗的大巨,所以他们逐渐接受了宝鼎的想法,理解了他拿出来的战略并给予支持。
秦王政、咸阳宮和⾼居庙堂的士卿贵族们却对匈奴人不屑一顾,即使他们耗尽国力修建了长城,他们依旧无视北虏人的逐渐強大这一事实。
过去昭襄王和武安君时代,秦军所向披靡,现在秦王政时代,秦军虽然不能说所向披靡,但先后摧毁了韩魏赵燕四国,这是空前的战绩,这个战绩足以与先辈比肩。接连摧毁了四个诸侯国,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获得了大量的人口,大秦国力的增长不过是时间问题,所以他们认为只要倾尽国力,中原决战肯定打得赢,齐楚两个诸侯国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统一大业已经唾手可得。至于六国贵族余孽的抵抗,至于南方的百越人,北方的匈奴人,在他们的眼里更是无足轻重,谈笑间就可以让他们灰飞烟灭。
当然,更重要的是统一后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是利益之争,而这些东西驱使他们全⾝心地投入到权力博弈。咸阳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去理解宝鼎的战略,去关注大秦统一前后可能会遇到的一系列困难。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这也很正常,搞政治的不同于打仗的,对于政客来说,战争是为政治而服务,军队不过是他们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在他们眼里只有利益,不遗余力地掠夺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他们也可以说是为了王国的利益,为了王国的存亡,但王国的利益一旦被他们置于集团利益、个人利益之下,那距离王国的败亡也就不远了。
这个时代的大秦贵族们,偏偏就是把集团利益和个人利益凌驾于王国利益之上的一帮政客,他们虽然不断地标榜自己对王国和君王的绝对忠诚,但李斯和他的追随者们用自己的背叛来证明,用帝国的败亡来证明,他们自始至终都是一帮自私自利的政客。
=
宝鼎冲着王翦躬⾝为礼。
“我需要上将军返回咸阳,向大王和中枢呈述我所说的一切。”宝鼎的神情很坚决,眼神却非常苦涩,做事难,做大事更难,改变历史逆天而行更是难于登天。
“我一次次向大王和中枢阐述西南和代北策略,一次次向他们分析和预测统一前后的困难,但大王和中枢显然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宝鼎说道“未来三年內,我不同意进行中原决战。”
王翦微微点头“这就是你的条件?”
宝鼎叹了口气“如果大王和中枢一定要在三年內进行中原决战,我不会同意,我也不会去中原场战。”
“军队呢?你手上可有四十万大军。”
宝鼎闭上眼睛,再度深叹“或许,我可以做出一定的妥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