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秦军大营。诸葛亮与钟繇、糜竺、简雍、赵融、诸葛均、⾼翔等人尽皆⽩⾐⽩袍,为秦公刘备举哀。
亲兵们伐了几棵巨木,诸葛亮亲自为刘备打造棺椁,则了一处风⽔俱佳之地,以王侯之礼将刘备盛葬。
“以主公的能力,本来能够三分天下,成就王图霸业,面南称帝,只可惜竟然亡于刘琦之手,致使帝业不成,即便是临终下葬时,也只有我们寥寥数人,所建坟墓也无法以陵称之。但我们心中却是承认他这个帝王,我们几人可私下为主公立谥为汉昭烈帝,主公陵墓曰惠陵。虽然此举为僭越,却也得偿主公生前所愿,更何况我等皆命不久矣,又有何惧乎?”
看着刘备的墓葬,诸葛亮声音低沉,对⾝边的钟繇等人缓缓说道。
这几人自然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反正只是在他们心中的一个虚名而已,又有什么不敢承认的?更何况,正如诸葛亮所说的那般,他们尽皆命不久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就在这时,只听得周围传来了齐刷刷的踏地之声,诸葛亮等人知道,定然是周瑜率军来擒拿他们几个了,但是他们的心中却都没有感到一丝的紧张。
只有⾼翔例外,这个当初仗着一翻冲动坚决不肯投降、被诸葛亮升为征北将军的年轻人在看到数以万计的敌军缓缓地来到面前的时候,竟然感到自己无法承受如此大的庒力,脸⾊变得苍⽩,浑⾝不由自主的发起抖来。
这一次虽然只是擒拿这几十个人毫无反抗之力的敌军,周瑜还是郑重其事,亲自率领麾下精兵赶了过来。当他看到镇定从容的几个文臣武将、还有他们麾下那几十个视死如归的亲兵的时候,也不由得肃然起敬。
他们虽然只是几个人,但是却能在数万大军的包围下从容不迫,视如无物,不是他们不怕死,而是他们已经把死看成了一种荣耀。能够尽忠而死,是他们至⾼无上的荣耀。
历史上那些视死如归的忠臣在任何时期都存在,而如今却全都在他们⾝上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他们所代表的,是一种气节,一种精神,是整个华中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正是华中民族的脊梁。
在他们的后世,又有多少这样的人物接过了这种传承?他们忠于自己的家国。忠于自己的信念,无论敌人如何威<img src="in/bi.jpg">利<img src="in/you.jpg">,始终能够大义凛然,英勇不屈。
正是因为这种尊重,周瑜并没有命人将他们強行擒拿,而是下了马,就像是朋友一般,将他们客客气气的请到了军营。命人好好照顾他们,后来又命人将他们扶上马车。送到了长安。
在长安的刘琦听说了刘备病亡、诸葛亮等人宁死不屈的消息之后,也是心中感叹,连忙找来张飞,当面进行致歉,又给在徐州的赵云写信表达歉意,因为当初他留下刘备一命的许诺没有能够兑现。与此同时,他还上表天子,请求追谥刘备为汉昭烈王,并盛赞刘备为恢复汉室而作出的努力,同时还表刘备之子刘禅为安乐公。命人将刘禅迁至荆州,以孱陵县为安公,令其在此⾐食租税,安度余生,并且以汉室宗亲的缘故,呼之为弟,以安抚张飞、赵云之心,当然也想以此收纳对刘备死忠的那几位文武大臣。
当然,这里面不包括⾼翔,周瑜一眼就看得出来此人心中的惧意,所以只是略略恐吓之后,就放弃了心中的坚持,宣布投降,对于此人,周瑜都懒得上报,指标是随便给了一个军中闲职而已。
而诸葛亮几人就不同了,他们不仅名声大,忠诚度也⾼,早就抱着一腔死志,即便是刘琦亲自劝降,心中却也没有半点把握。
为了进行劝降,刘琦不惜动用十万火急的军令,分别从徐州调来抚军将军糜芳,从襄<img src="in/yang.jpg">调来侍中诸葛瑾,让他们打着亲情牌,劝降诸葛亮和糜竺。
却不料糜竺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兄弟糜芳的劝降,从容说道:“我们糜家有兄弟你就够了,如今你为东海太守,⾜以令我糜氏祖上争光,只要⽇后跟着楚公好好⼲,绝对会前途无量,贤弟,为兄就先走一步了,你的嫂嫂和侄儿,以后就<img src="in/jiao.jpg">给你照顾了。”
说完之后,糜竺昂然迈向了辕门外,甘愿就戮。
刘琦苦劝,见糜竺始终不曾点头,也只好成全他的忠义之名。
而简雍更是坚决,自从被俘之后就一直绝食,从此之后不再见任何人,终于觑得机会,头撞石柱而死…
钟繇之前因为为保自⾝而投降刘备之事而深感惭愧,一心求死,刘琦却知道楷书还未研制出来,钟会还未生出来,所以坚决不许钟繇死去,并且以自己写的并不算太好的楷体书来引<img src="in/you.jpg">钟繇,结果钟繇总算是答应不死了,但他却辞去了所有官职,甘愿隐居,刘琦虽然可惜他的治国才能,但见此人态度坚决,也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
赵融当初因为救了刘禅而扬名,从而获得⾼位,但他却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名望比起其他几人要差得不是一点半点,见刘琦以礼相待,又许以从四品的广威将军之位,便答应了投降,刘琦见此人竟然能够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反而对他⾼看了一眼。
最后,刘琦要面对的终是诸葛亮和诸葛均兄弟。
诸葛均还好说一些,有大兄诸葛瑾的劝说,在经过了一番犹豫之后还是答应归降刘琦,被授予光禄大斧。
可是对于诸葛亮的劝说却实在是遭遇了有史以来的最大困境。
其实刘琦对于诸葛亮还是颇为欣赏的,首先来说,此人的确不是一个无能之辈,虽然从他的表现来看,比起他当初所标榜的管仲乐毅二人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刘琦却知道。这并非完全是他个人的原因,在历史上,他以一己之⾝,竟然撑起整个蜀汉,以一个孱弱的蜀汉,竟然六次出兵北伐曹魏。虽然尽皆以失败告终,然而只要他在一⽇,就能令蜀汉权政在对魏的战争中占据主动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除此之外,他虽然在奇谋方面略有欠缺,然而在正兵方面的才能却是得到公认的,他的八阵图直到唐朝都还受到李靖的推许,当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在蜀军退兵之后。司马懿观看他的营垒,赞为“天下奇才”他的兵书《南征》,《北伐》,《北出》等,在后来的军事界也有一定的贡献
而在治国方面,诸葛亮的才能更是少有人及,即便是贾诩都不得不承认:“诸葛亮善治国。”孙权更是给予了极⾼的赞誉:“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
史家更是称赞:“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內,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李严和廖立因罪受到诸葛亮惩治,被剥夺官职,后来听说诸葛亮逝世,尽皆为之流涕感叹,廖立感叹:“吾终为左祍矣。”李严更是因为绝望而病发⾝亡。
在经济方面,诸葛亮在汉中修造的山河堰“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泽披一千八百余年。
更加令人敬重的则是诸葛亮的个人品质,诸葛亮尽忠为国,真正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成为后世忠臣的典范,诸葛亮以堂堂蜀汉丞相之尊,家中仅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寸尺。”像这样的清风亮节,的确令人赞叹。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刘琦对于诸葛亮这个人才还是极为推许的,所以才决定想尽一切办法对其进行招揽,因此刘琦调来了诸葛瑾,想以亲情牌打动诸葛亮,又准备了一番言辞,拟以大义相责,甚至他可以不顾麾下一些将官的不満,将这个年仅二十七岁的年轻人提拔为尚书左丞,辅佐尚书令贾诩,在职权上仅次于尚书令贾诩和左右仆<img src="in/she.jpg">。
刘琦本以为他多管齐下,这一次无论如何也能将诸葛亮这个大才招揽到麾下吧。可是这一次他却发现,自己实在是大错特错。
当诸葛瑾一见到诸葛亮,诸葛亮就断然问道:“兄长,当初你奉命前往长安索还南<img src="in/yang.jpg">之时,愚弟可曾有劝降之语?”
诸葛瑾一愣,头摇说道:“不曾。”
诸葛亮便说道:“如若当初愚弟向兄长劝降,兄长可否会答应?”
诸葛瑾面⾊一变,便知诸葛亮的心意了,但还是硬着头⽪说道:“楚公对愚兄恩重如山,愚兄岂能以私情而废家国大事乎?可是如今却已不同…”
“呵呵,正是如此,愚弟才没有对兄长有劝降的只字片语,今⽇小弟之志,与兄长并无分毫不同,小弟受先主知遇之恩,虽粉⾝碎骨亦无以相报,虽承蒙楚公看重,又岂能变节乎?兄长如今⾝为大楚尚书,亮料想以主公之能,只要不失去进取心,将来必定能够平定天下,届时我诸葛氏亦当扬名天下,家族之事自不必小弟<img src="in/cao.jpg">心,小弟家小,俱在楚公掌握之中,想来以楚公平素所为,定不会加以戕害,故,小弟自可从容而去,并无牵挂,兄长请回吧,勿以愚弟为念。”
说完之后,诸葛亮下了逐客令,将诸葛瑾赶出牢门,虽然看到泪流満面的诸葛瑾,却也不再多发一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