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依士元所言,子初(刘巴)之策暂缓。”对刘备来说,数万私兵和十多万百姓的<img src="in/you.jpg">惑力,要远比钱财来的更重“至于孝直…”刘备顿了一顿,脑子里想到了一人“除去他的蜀郡太守一职,调德昂(李恢)接任。”
“李恢?”刘宪眉头噤不住向上一扬,跳的这么快,可真让他有些想不到。话说回来,李恢还是自己引荐给的刘备,这才三四个月就在刘备心中有了如此重的份量,真是不简单啊!。
李恢,本为犍为郡督邮,其姑夫爨习是建伶县令,因为<img src="in/luan.jpg">法度被贬,李恢连坐免官。但由于爨家是犍为郡中有数的豪族望族,太守董和就把事情庒了下来,没有免李恢的官。
后董和见他谋识不凡,便在年初推荐李恢到了益州就职,可半道之上李恢听说二刘开战,心中认定刘璋不成,而刘备则能成功,于是便假称自己是犍为郡里派来拜见刘备的使者,于绵竹未见刘备先见了刘宪。对于李恢这个名字,刘宪还是有几分印象的,当即举荐到了刘备帐下。后来忙于军务,直到道受伤都没再和李恢有所接触,但听说他很受刘备的赏识。
现在看来,这传言倒也无半点虚假,毕竟李恢才年不过三旬,就被放在蜀郡太守这个重要位置上,他本人自然是极受刘备欣赏的。
“主公英明。”诸葛亮、庞统想得却比刘宪更远,他俩的脑子里可一直都存在着“派系”二字的。
李恢出⾝益州,虽然之前因官职卑微与张松、⻩权等几个大佬<img src="in/jiao.jpg">往无几,但毕竟是本土派之人。
刘备拿下法正的蜀郡太守,那虽可以说是惩罚,但毕竟是法正犯过在先,只能说得上“应该”相比较本土派被剪除私兵之责,东州派的惩罚就太过轻松了些。如此之下,令李恢担任蜀郡太守,就算得上是对本土派做出的弥补。
“英明?”刘备感叹一声,脸上带的笑容也挂上了几分苦⾊“德昂才学不俗,可到底年轻了些,若不是实在没人,我怎会这么早就推他上位。”摇了头摇,他继续说道:“益州初定,所需之事繁杂多<img src="in/luan.jpg">,万絮千头皆用得着人。可偏偏蜀中人氏又感于旧怨,弃政事而不顾,吵闹个不休,实是让人厌烦。若非用之才不⾜,我岂能容他们如此放肆。”
“曹<img src="in/cao.jpg">昔⽇下‘征贤令’召集天下有才之士,所获之中虽有无德之徒,然有才不凡之辈着实不少。其能有今⽇之盛,征贤令功不可没。”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汉末三国最重要的同样是人才。
虽然是己军的最大敌人,可曹<img src="in/cao.jpg">之雄才大略当是令人倾服。诸葛亮顿了一顿,继续开口说道,目标却指向了刘宪“亮曾听主公谈起科举二字,知道乃是出自上将军之口,不知可否解释一二?”
科举,说到这个话题,那还是在建安十年。
那个时候刘备客居新野,刘宪所在淮南则是“归附”了刘表,二人唯一能见面的机会就是在刘表诞辰和大年新舂之际。
刘备那个时候正在感慨自己“髀⾁复生”一次醉酒之后对着刘宪大发感慨,言语中对自己青年时期因家境贫寒,无有余资而不能得郡县举荐,大噴口⽔。
刘宪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汉代选官有察举、征召、辟除、任子等法,但到了东汉中期以后却多重士人名声,少察其实际才⼲。大家豪门弟子求名岂不是轻而易举,加上那个家族势力,这举孝廉、茂才等等几乎都落在了豪门弟子⾝上,使得累世公卿之家层出不穷的同时,朝廷之中无能者也越来越多,更使得众多真正大才之人被埋没难出。
刘宪那时候酒也喝了不少,嘴上这么一哆嗦,就嘣出了“科举”来了。只是对科举刘宪了解的实在有限,而且他也不想提到这俩字,一是因为怕不适应这个年代,二则是因为这两个字会让他想起另外两个他的延伸意思…试考。
五年前,自己不过是语音不详的随口一说,刘备这个时候都还记得?
诧异的望着刘备,刘宪有点不敢相信。
刘备温温一笑,略带着苦涩之意。想到自己年幼之时,叔⽗倾尽财力供养自己读书,年岁长后(十五岁)更是送到了大儒卢植门下(公孙瓒就是那个时候和刘备认识的),期望的就是要自己早⽇出人头地。
可惜事不从人愿,最终一事无成。直到⻩巾<img src="in/luan.jpg">起,才抓住了一个良机。立下不小的功勋,却因为无人帮言,最后只落了个小小的安熹县尉。
假如朝廷真的能像元度那⽇所言,公开考论,量才举士。以自己的一⾝所学,岂会沦落到贩履织席为生。
刘宪并不知道,自己那⽇的随口一说却是真真的戳在了刘备心痛之处,更让他想起了自己在失落中逝去的叔⽗、⺟亲。
“主公,二位军师,这科举,乃是宪早年思量到的。”淡淡一笑,刘宪尽量保持着面上的表情“我大汉自和帝以后,举孝廉、举茂才,昔⽇的为国选才,已然被世族大家所垄断。那些豪门弟子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居⾼位易如翻掌。主公不闻那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别居。”
“无能之辈得居⾼官,最终罹害的还是百姓,危害的还是社稷。是以,宪妄度猜想,若有朝一⽇,天下之官皆是朝廷考拔才学而出,那百姓该是何等之乐。
出一题,试论而考,召天下有才之士来试。策论⾼远,才学超人者,选中为官。不闻⾼低贵<img src="in/jian.jpg">,只看才学多寡。
文官可如此,武将也可如此。一作文,一行武,二科论来,是为科举。”
刘备等人若是真的有意于科举,刘宪自然乐的给他们详细说道。毕竟后世演义中,蜀汉的员官选拔几乎是回到了西汉初年的“任子”
曹魏推行了“九品中正制”而蜀汉比它还要更<img src="in/ji.jpg">进,文武员官直接任用功臣、元勋的弟子充任。或许是因为蜀汉一朝都忙着匡复中原,无心也无力制定选拔人才制度,但是这个对家国的长治久安会是埋下无穷隐患的。
而且蜀汉员官选拔制度还有另外一大特⾊,功劳越⾼的大臣的子孙官位就越⾼:“张苞,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郞将,屡迁<img src="in/she.jpg">声校尉、侍中、尚书仆<img src="in/she.jpg">,加军师将军”张飞二子张绍“官至侍中尚书仆<img src="in/she.jpg">”孙张遵为尚书。
关兴,关羽之子,关平之弟。官至侍中、中监军,继承其⽗汉寿亭侯爵位。有子关统、关彝。关统,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郞将。赵云长子赵统官至虎贲中郞,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
可见一番啊!
科举制若在蜀汉施行,有益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