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此时凑热闹的人也不断的多了起来,御史们纷纷上书,弹劾李善长,从上朝时不注意礼节到贪污受贿,罪名无所不包,似乎恨不得控诉他修建房子过程中砍伐树木,破坏了环境。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一个绝对与办案八杆子打不上边的部门也在李善长⾝上踩了一脚,说来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这个部门是钦天监,主要负责天文历法,无论怎么也想不到看天文的还能揷一脚,但他们确实做到了,可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他们向朱元璋奏报,最近出现星变,是不吉利的预兆,然后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当移大臣"。
要什么来什么,真是不能不服啊。
李善长活到头了,别说什么铁券,就是钻石券也救不了他。
追随你几十年,终于到了终点,我不能再陪你了,自己走完这条路吧。
不管怎么说,李善长都没有谋反的理由,他的儿子娶了公主,他本人不但是朱元璋的亲家,也是第一重臣,即使胡惟庸谋反成功,他最多也只是第一重臣,有谋反的必要吗?
朱元璋自然知道李善长没有必要去谋反,但他却有必要杀掉李善长。
念及李善长跟随自己多年,在临刑前朱元璋见了李善长最后一面。
朱元璋坐在自己的宝座上,看着跪在下面的李善长。
这个人曾经是我最信任的部下,现在我要杀他。
李善长跪在地上,抬头望着朱元璋。
这个人曾经是我最真诚的朋友,现在他要杀我。
还能说什么呢,什么都不用说了。
李善长看着朱元璋,几十年前,他投奔了这个人,他们彻夜长谈,相见恨晚,共同谋划着将来的远大前景。那一年,李善长四十岁,朱元璋二十六岁。
他向现在的皇帝朱元璋叩头谢恩,走出了大殿。
李善长走上了刑场,他最后看了一眼天空。
今天的天气真好,天很蓝。
他突然想到,三十六年前,他走进朱元璋军营的那天,似乎也是个晴朗的天气。
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杀李善长,夷其三族。
[132]
李善长的死终于给延续十年的胡惟庸案件划上了一个小小的句号。员官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朱元璋却没有松气,他似乎是个精力无限的人,在处理胡惟庸、李善长的同时,他在另一个场战上也赢得了胜利。
这个场战上的失败者就是已经逃到大漠的北元,虽然在明初的几次战争中,北元的实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但他们仍然有⾜够的兵力对明朝的边境进行不断的侵袭。
朱元璋并没有因为北元的实力削弱而放松对它的打击,他一直认为蒙古骑兵始终是明朝最大的威胁。坦⽩的说,在军事上,你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眼光,他的预言在几十年后很不幸的得到了应验。
朱元璋组织兵力,分别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及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对北元发起两次远征。
这两次远征都取得了胜利,但并未对北元形成致命的打击。而北元也认识到,与強大的明朝正面作战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他们化整为零,采用打了就跑,跑了再打的游击战术不断<img src="in/sao.jpg">扰明朝边境。
此时北元的统治者正是元顺帝的儿子,从<img src="in/luan.jpg">军中逃出的爱猷识理达腊,他继位为北元皇帝,他奉行的是坚决对抗明朝的政策,其实他采取这一政策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本来在大都当皇帝的⽗亲也被人<img src="in/bi.jpg">得搬了家,而自己的大部分亲戚都被明朝抓去吃了牢饭。此仇实在不共戴天。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也要吃饭。作为游牧民族,在互市没有开放的情况下,要想得到中原地区的物产,只有一个方法--抢。而且这个办法不是太费劲,虽然有损失,但所得也不少。用经济学上的话来说,叫机会成本低。这样的生意自然是要常做的。
朱元璋清醒地认识到了这点,他知道,要想彻底消除北元的威胁,就必须让这位爱猷识理达腊赔上所有的老本,永远无法翻⾝。
但朱元璋也有一个难题,那就是明初的那些名将们都死得差不多了。当然,很多是被他自己杀掉的,最能打仗的几个人中,常遇舂死得早,李文忠被他削职流放,冯胜和邓愈虽然还活着,也已垂垂老矣。而第一名将徐达也于洪武十七年(1384)病死,算是善终。
值得一说的是,很多书上记载,徐达得病后不能吃蒸鹅,而朱元璋偏偏就赐给他蒸鹅,徐达含恨而死。这一说法是不太可信的。
徐达不但是朱元璋的重要将领,而且还在和州救过朱元璋的命,杀掉他对朱元璋没有任何好处,而且他为人低调,从不招摇。退一步讲,即使朱元璋要杀徐达,也不需要用这么笨的法子,找个人开点毒药,派两个锦⾐卫就能解决问题。何苦要用赐蒸鹅这么明目张胆的方法来杀掉徐达。
徐达是明朝的优秀将领,他平民出生,却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他从小兵⼲起,跟随朱元璋出生⼊死,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为元末明初最优秀的将领。他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深通谋略,为人宽厚,历数十役,战必胜、攻必取,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作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最⾼峰。
他告诉我们,一个平凡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能成为叱姹风云的名将
而他的赫赫战功及传奇经历也告诉了所有的人:
我徐达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
徐达的时代结束了,新的名将时代到来了。
这个时代属于另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蓝⽟。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篇第三十四章
章节字数:3762更新时间:07-02-2215:57
[133]
洪武最后的名将,蓝⽟。
蓝⽟是安徽定远人,他是常遇舂的內弟,常遇舂为人⾼傲,但却对他的这个亲戚非常推崇,几次在朱元璋面前推荐。但朱元璋并没有轻信常遇舂的话,直到蓝⽟跟随徐达参加了洪武五年的远征,表现不俗,才委他以重任。
说是重任,其实也不算,蓝⽟的运气其实并不好,在他的那个时代,名将太多。他无论从资历和能力上都还差一截,只能乖乖的给那些前辈们打下手。
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又一次下令远征,在当时能够参加征沙漠(明称伐北元为征沙漠)的军事行动对每一个将领来说都是一种光荣。而蓝⽟在历次征沙漠的行动中只是担任了几次配角,偏偏配角还当得并不顺利,洪武五年的那次演出还是被王保保追着跑回来的。
这对于一个军人而言,实在是不光彩的。
军人最大的光荣到底是什么?不是攻克了多少城池,杀死了多少敌军,也不是缴获了多少牛羊。
对于军人而言,最大的荣耀莫过于找到那个打败过自己的人,然后彻底战胜他!
蓝⽟永远也忘不了洪武五年的那次战争,王保保的军队突然出现,将自己打得措手不及,他连王保保长得什么样都没有看清,就被击溃。虽然这次失利并不是他的责任,但他明⽩,要争取自己的光荣,最好的方法就是再次与王保保<img src="in/jiao.jpg">锋,彻底击败他,然后站在他的面前,骄傲的对他说:我就是蓝⽟,曾经被你击败的蓝⽟,现在,你是我的俘虏!
自从那之后,蓝⽟苦苦思索着用兵之道,他不断的总结经验,<img src="in/shu.jpg">读兵书,朝思暮想的就是与王保保再战一场。然而他的愿望落空了,洪武八年(1375),王保保死在了漠北。
蓝⽟一度失去了目标,但他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方向--彻底消灭北元!
虽然他有着雄心壮志,屡次请命要求指挥征沙漠的战役,但还有几个老资格在那里撑着,哪里轮得到他。他先后跟随着傅友德出征云南,大理,立下了赫赫战功,并被封为永昌侯(侯爵)。虽然众人已经承认了他的军事才能,但在他们的眼中,蓝⽟始终只是蓝⽟,他不可能超越徐达、常遇舂、李文忠这些名将。
蓝⽟是一个要強的人,他从不会承认自己比任何人差。
但他也明⽩,要获得大家的承认,只有做他的前辈徐达、常遇舂没有做到的事情,那就是消灭北元。
所以洪武二十年(1387)的这次远征,无疑给蓝⽟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朱元璋同意了蓝⽟的请求,给了他右副将军的位置。
听到右副将军的名字就知道,蓝⽟这次又是副手。但他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去争取更⾼的位置,因为主帅是冯胜。
蓝⽟心又不甘,却又百般无奈的开始准备出征,他知道,现在还轮不到他。
不过,机会这样东西总是无处不在的,蓝⽟多年的努力将在这次远征中开花结果,虽然是以一种谁也想不到的方式。
[134]
这次远征的目标是占据松花江以北广大地区的元太尉纳哈出,纳哈出也是一位优秀的将领,在王保保死后,他拥兵二十万,占据辽东的大片地区,严重威胁着明朝的边界。
朱元璋很早就想拔掉这颗钉子,因为只有除掉纳哈出,才能放心大胆的攻击北元。
与以往一样,重大的军事行动由朱元璋亲自部署,他<img src="in/gen.jpg">据形势,对冯胜做出了如下指示:
你们的队部应该首先进驻通州(今京北通县),但千万不要急于行动,先派人打探元军的消息,如果在庆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发现了对方的行踪,就要立即展开攻击,但万不可大军全动,而应先派骑兵对其发动突然袭击。只有在前锋队部攻克庆州之后,大军才能开始进攻,战则必胜。
朱元璋停了一下,加重语气说道:但在占据庆州之前,你们万不可动兵,动则必败。
朱元璋的这番话好似算卦,仗还没有打,他就已经预测到了战争进行的全部过程。即使是如冯胜、蓝⽟这样的优秀将领,也不大敢相信朱元璋的这些话。
在明朝的很多次军事决策中,朱元璋都是少数派,但真理往往就站在他那边。这次也不例外。
而且就在这次远征的同时,朱元璋暗地里还布置了一个计划,事后证明,这个计划的成功实施彻底的瓦解了纳哈出的二十万大军。
朱元璋,真奇人也!
正月初二,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颖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为左右副将军,率军20万人向辽东进发。
二月初三,冯胜率兵抵达通州,他听从了朱元璋的安排,并未出兵,而是派人打探庆州的消息,让他惊讶的是,纳哈出果然在庆州安排了重兵把守。
下一步就不用犹豫了,冯胜派遣骑兵先锋攻击庆州,这个先锋的位置自然被蓝⽟抢了去。
蓝⽟终于等到了机会,他看着自己⾝后的那些骑兵,虽然人数并不多,虽然此行也许很危险,他的心中却充満了奋兴。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属于我的时刻到来了!
[135]
蓝⽟看着他的部下们,这些人都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即将出征去获取更大的光荣。
此时天降大雪,万物被⽩雪覆盖,天地一片苍茫,山川大地似乎已经没有了界限。大军就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出发,向那不可知的前方<img src="in/ting.jpg">进。
在出征之前,蓝⽟对他的士兵们说道:"我们马上就要出征了,此次攻击务求必胜,各位要奋力杀敌!唐时名将李?冒雪下蔡州,一举<img src="in/dang.jpg">平藩镇,立下不朽功业,今天又降大雪,岂非天意!望各位以⾝许国,至死不弃,建立功勋,名留青史!"
言罢,他翻⾝上马,向庆州出发。
这支军队就在⽩茫茫的风雪中开始了行军,严寒之下,万物似乎都没有了生机,一片寂静中,只能听见急促的马蹄声,疾驰而来,又飘然而去。马蹄印很快就被大雪覆盖,仿佛从未有人经过。
蓝⽟跟随常遇舂多年,名虽亲属,实为师徒,深得其兵法之精髓,他的作战风格也与常遇舂相似,向来以突击奔袭震慑敌胆。往往敌人还未反应过来,就已被击溃。
常遇舂泉下有知自己有如此传人,也当含笑。
庆州之战中,蓝⽟充分发挥了自己用兵的这一特点,连夜奔袭,不作任何停顿,赶到庆州时,敌人毫无准备,城门大开,正在埋锅做饭。当他们看见这些⾝上⽩雪覆盖,混似幽灵的人手持马刀向他们冲来时,吓得目瞪口呆。
蓝⽟没废什么力气,就全歼敌军,杀北元平章果来,占据庆州,并抓获了大批俘虏。
他并没有洋洋得意,因为他知道,下一步的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冯胜在通州得到了蓝⽟的捷报,他意识到,决战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三月初一,冯胜亲率大军出松亭关,驻兵大宁(今內蒙古宁城)。冯胜用兵十分谨慎,绝不轻易动兵,在探明敌情后,他终于下定了决心。
五月二十一⽇,冯胜留兵5万人驻守大宁,率大军直捣辽河,获得小胜,打开了通往辽东的通道,纳哈出就在眼前!
就在冯胜与蓝⽟会师,准备与纳哈出决战之时,一个意外的消息打<img src="in/luan.jpg">了他们的计划。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个好消息。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
[136]
朱元璋在出派冯胜远征的同时,还召见了一个人,并派给他一个使命。这个人名叫乃剌吾,是纳哈出原来的部下,他得到的使命是劝降纳哈出。
朱元璋在军事上从来都不是一个蛮⼲的人,他很清楚要打败北元很容易,要彻底消灭北元的威胁很难。于是他在军事征讨的同时,用了另一种武器来打击北元。
这种武器比任何刀<img src="in/qiang.jpg">剑戟或是火<img src="in/qiang.jpg">大炮都厉害,它的名字叫钱。
朱元璋客观的分析了形势,他认识到单靠武力是很难消灭北元的,应该采用一种更为有效地方法,在与北元多次<img src="in/jiao.jpg">锋后,朱元璋找到了这个方法。
北元是游牧民族组成的权政,经济实力是无法和明朝相比的,他们所凭借的不过是英勇善战的传统而已。既然如此,就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北元的士兵善战,朱元璋就用大量的金钱引<img src="in/you.jpg">蒙古人內迁,并分给蒙古贵族土地。这一招十分有效,毕竟谁愿意天天在沙漠里吃沙子呢,还是中原好啊,好吃好喝,还有乐娱节目。
这一招釜底菗薪十分厉害,许多蒙古人都迁居到中原,北元的人丁逐渐淡薄起来。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他平等的对待所有民族,不搞民族歧视。早在徐达攻击大都时,他就严令徐达进城后不可杀屠蒙古人,对元朝的王公贵族也没有采取清洗政策,还派人守卫宮殿,严噤杀戮。徐达攻克大都当天,城中居民生活如常,商店照常营业。
在他的这种开明政策下,即使在明初,也有很多蒙古人在府政中担任官职。如前面说到的道同就是蒙古族。这一政策也成为他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就在冯胜准备进攻纳哈出前,乃刺吾也到达了松花河,并劝纳哈出投降。纳哈出被说动,但又觉得自己带这么多人就此投降,似乎太没有面子。他多次犹豫,说了投降又反悔,来回几次后,冯胜和蓝⽟都觉得此人实在是个不到⻩河心不死的家伙。他们给纳哈出下达了最后通牒,并且把兵营架在了纳哈出的门口。
纳哈出估计了一下自己的实力,他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对手是冯胜和蓝⽟,且都是精兵強将,要打只有死路一条。
"天不复使我有此众矣!"在发出了这样的哀叹后,纳哈出率二十万军队投降明军
投降总是要有一个仪式的,这个也不例外。
毕竟纳哈出是带了二十万人投降的,很有点资本,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意,蓝⽟准备请他吃顿饭,按说吃饭是好事,酒⾜饭<img src="in/bao.jpg">后就在饭桌上把投降合同签了,岂不美哉
可这顿饭竟然吃出了意外。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篇第三十五章
章节字数:4379更新时间:07-02-2215:57
[137]
纳哈出带了几百人去参加投降仪式(按说投降似乎不用这么多人),蓝⽟热情接待了他,亲自把他<img src="in/ying.jpg">进营房,设盛宴款待他,蓝⽟也很注意给对方留面子,尽量不提投降这样的字眼,双方气氛很融洽。
就在一切都顺利进行的时候,蓝⽟的一个举动彻底打破了这种谐和的气氛。
当时纳哈出正向蓝⽟敬酒,大概也说了一些不喝就不够兄弟之类的话,蓝⽟看见纳哈出的⾐服破旧,便脫下了自己⾝上的外⾐,要纳哈出穿上。
应该说这是一个友好的举动,但纳哈出拒绝了,为什么呢?这就是蓝⽟的疏忽了,他没有想到,自己和纳哈出并不是同一民族,双方⾐着习惯是不同的,虽然蓝⽟是好意,但在纳哈出看来,这似乎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一种強求和恩赐。
蓝⽟以为对方客气,便反覆要求纳哈出穿上,并表示纳哈出不穿,他就不喝酒,而纳哈出则顺⽔推舟的表示,蓝⽟不喝,他就不穿这件⾐服。
双方都是武将,不会文人那一套,脾气都很硬,谁也不肯让步。
于是一个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变成了到底是<img src="in/ji2.jpg">生蛋还蛋生<img src="in/ji2.jpg">的逻辑辩解上,蓝⽟说你不穿我就不喝,纳哈出说你不喝我就不穿。
这样争来争去,大家慢慢有了火气,纳哈出<img src="in/xing.jpg">格直慡,首先翻脸,他把敬蓝⽟的酒泼在了地上,态度是相当的横。但纳哈出想不到的是,还有比他更横的。
这个更横的人并不是蓝⽟,此人也在我们的文章中出现过,但由于其本人能力所限一直没有露面的机会。他就是常遇舂的儿子常茂。
常茂继承了常遇舂的爵位和脾气,却没有继承他的军事天分,一直以来都跟着蓝⽟到处跑。此时见到蓝⽟没了面子,怒发冲冠,二话不说,菗出刀就向纳哈出砍去,就像今天酒桌上一言不合,抄起酒瓶子⼲架一样。纳哈出⾝经百战,反应很快,躲过了要害部位,但还是被砍中了肩膀。
此时情况急转直下,营外的双方士兵都听到了动静,围拢来准备动手打群架。如果任由发展下去,纳哈出是活不了了,但他的二十万人也不会再投降了。在这关键时刻,都督耿忠保持了冷静,他连忙招呼⾝边军士把纳哈出扶着去见主帅冯胜。
冯胜是一个脾气温和,处事谨慎的人,他一见纳哈出狼狈不堪,⾝上还带着伤,嘴里不停的喊着他听不懂的蒙古话。便大致明⽩出了什么事。他马上好语安慰纳哈出,这才将纳哈出的情绪稳定下来。此时纳哈出的部下也得到了消息,以为纳哈出被杀掉了,纷纷表示要报仇雪恨。冯胜立刻派纳哈出手下降将观童去说明情况,才最终顺利招抚。
这个事件可以看出蓝⽟的<img src="in/xing.jpg">格缺陷,即处事考虑不周,<img src="in/xing.jpg">格过于強横,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对方敬酒你喝就是了,给了对方面子,事情也能圆満完成。这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伏笔。
洪武二十三年(1387)的这次远征就这样圆満结束了,纳哈出被迫投降。明军俘虏北元20余万人,缴获辎重无数,最终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
让人想不到的是,主帅冯胜在回师后被朱元璋定罪抓了起来,蓝⽟就以这样一种滑稽的方式得到了他梦想十余年的主帅位置。他无数次想像过自己得到帅位时的荣耀,却也料不到会是这样一种情形。
当然他更想不到的是,自己将来的下场比冯胜还要惨,当然了,这是后话,至少现在,蓝⽟实现了他的梦想,他将在这个位置上获得更大的光荣。
这个机会很快就到了。
[138]
自至元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与元朝全面开战以来,双方你来我往,争斗不休,朱元璋虽然把元朝统治者赶出中原地区,但来自蒙古草原的威胁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为了解决这个老对手,朱元璋什么手段都用了,虽有成效,却从未<img src="in/gen.jpg">除这个顽強的敌人。
他不能再这么无限期的等下去了,北元一定要在他的手中被消灭!
只有这样,他才能放心的离开这个世界,离开他亲手创立的帝国。
洪武二十年的远征消灭了北元在辽东的势力,解除了朱元璋的后顾之忧,他那敏锐的军事直觉告诉他,最后决战的时刻就要来到了。
他已经等了二十年,二十年中,多少士兵跨上战马,踏上征途就再也没有回来,在边塞里,在沙漠中,处处都有战死士兵的尸体,无数的家庭失去了⽗亲、丈夫、儿子。为了解除北元的威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不能再等了,毕其功于一役吧!
最后的决战
历史往往是出人意料的,它在二十年前将收复大都、灭亡元朝的光荣赐予了徐达和常遇舂,二十年后的今天,它又将消灭北元的使命授予了以前从未担任过主帅的蓝⽟。
当蓝⽟从朱元璋手中接过帅印的时候,他感受到一种难以抑制的奋兴,自己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没有⽩费,上天给他的比他要求的还要多。
我终于可以开创自己的伟业了,我将和那些传说中的名将一样,名留青史,为万人景仰!
朱元璋看着自己眼前这个并不算年轻的人。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时代!那么多伟大的将领都是我的部下,他们率军纵横天下,建立了不朽功勋。
徐达、常遇舂、李文忠,他们都是那么的优秀,那么的勇敢,但他们已经不在了,我也老了,不能出征了。
蓝⽟,我相信你的能力,你一定可以继承他们的遗愿,完成他们没有完成的功业!
在军事上,朱元璋几乎从未错判过,这次也不例外。
洪武二十一年(1388)三月,朱元璋将十五万大军<img src="in/jiao.jpg">给了蓝⽟,这和洪武五年那次远征兵力相同,但不同的是,这次的进军路线只有一条,而唯一的指挥官就是蓝⽟。
蓝⽟将统帅十五万人的大军去进行最后的决战。
朱元璋亲自为蓝⽟送行,并告诉他:"倍道前进,直抵虏廷","肃清沙漠,在此一举!"
蓝⽟,我将这个使命<img src="in/jiao.jpg">给你,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让我失望!
[139]
此时北元的皇帝已经不再是爱猷识理达腊。他已经于洪武十一年(1378)死去,他的儿子脫古思帖木儿继任北元皇帝,定年号为天元。
<img src="in/gen.jpg">据史料记载,这位脫古思帖木儿很可能就是洪武三年(1370)在应昌被李文忠俘虏的买的里八剌。明朝府政为了显示宽大,在得到其不再与明朝为敌的保证后,于洪武七年(1374)年将其送还给北元,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不守承诺的人,他继位后不断<img src="in/sao.jpg">扰明朝边界,挑起战争,与明朝继续对抗。这场对抗已经持续了十年。
对这位搞对抗的继位者,朱元璋已经表示了⾜够的诚意,不断派使者通好,却从无效果。他的顽固终于耗尽了明朝府政的耐心,既然如此,就用刀剑来解决吧!
蓝⽟的军队出征了,他由大宁出发,一路攻击前进,抵达庆州后,有报情传来,脫古思帖木儿驻扎在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蓝⽟当机立断,决定大军立刻向目标<img src="in/ting.jpg">进。
这是一条艰苦的道路,不但路途遥远,而且路上还要经过荒芜的沙漠,后勤也很难得到保障,一旦<img src="in/mi2.jpg">路,更是后果难以想像,军心也会动摇。
但蓝⽟是有信心的,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所拥有的是一支当时最強大的军队,正是这支军队的优秀素质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那么到底具有什么样素质的军队可以称得上是最強大的军队呢?
这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战争的胜利是将领和士兵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我看来,一支军队強大与否可以从其外在表现体现出来。大致分为四等。
第四等的军队是乌合之众,他们没有军纪,四处抢劫,没有纪律。这样的军队只要受到有组织的军队的打击,就会一哄而散,他们绝对算不上強大。
第三等的军队有着完整的组织结构,他们军容整齐,步伐一致,但斗志不⾼,士气不盛。他们虽然比第四等要強,但只要遇到更有战斗力的敌人,也必然会被打败。他们也算不上強大。
第二等的军队不但有统一的指挥系统,装备精良,而且士气⾼涨,在行军途中经常会喊出两句"杀敌报国"的口号,士兵们都急于表现自己的英勇。这一档次的军队有气势、有冲劲。他们不畏惧任何敌人,可以称得上是強大的军队,但很遗憾的是,他们也不是最強大的。与最強大的军队相比,他们还缺少一种素质。
这种素质就是沉默,最強大的军队是一支沉默的军队。
这种沉默并不是指军队里的人都是哑巴,或者不说话。
所谓的沉默应该是这样的一种情景:
指挥官站在⾼地上对他的十五万大军训话,这十五万军队漫山遍野,黑庒庒的占満了山⾕、平地。
他们不同相貌、不同民族、不同地方、不同习好,却挤在同一片地方,听着同一个声音,看着同一个方向
鸦雀无声
这才是所谓沉默的真意,这才是军队最重要的素质。
[140]
蓝⽟率领的正是这样一支军队,他们攀越⾼山,渡过大河,进⼊了沙漠,在这片不⽑之地里,有的只是那刺眼的<img src="in/yang.jpg">光和満天的风沙,他们的后勤无法保障,士兵们只能自己携带笨重的⼲粮辎重,不断有人倒下,但余下的人继续向前走。
士兵饥饿、口渴、疲劳,但这些都挡不住他们前进的脚步,这是一支顽強的军队,支持他们的就是他们心中的信念和目标--彻底消灭敌人
蓝⽟看着他的士兵们,他为自己有这样的部下而自豪,但他也明⽩,这次战争的关键不是排兵布阵,而是找到敌人。
很明显,北元已经知道了明军的行动计划,他们躲蔵了起来,这可不是平⽇孩童们玩的躲猫猫游戏,茫茫大漠,又没有侦察卫星,到哪里去找人?
队部已经走了很长时间了,现在粮食和⽔都不够了,虽然士气还算⾼涨,但能坚持多久呢?
他召来了自己最信任的部将王弼,询问他:"我们现在在什么位置?"
王弼回答:"这个地方叫百眼井,离捕鱼儿海大约还有四十里。"
百眼井?此地名中居然还有个井字?这里已经很靠近捕鱼儿海了,可不但没有敌人,连⽔都没有。
难道报情错误,敌人又转移了?这是很有可能的,但他们又去了哪里呢?
正在蓝⽟思考的时候,部将郭英向他报告了粮食缺乏和⽔源殆尽的情况,蓝⽟明⽩,下决断的时候到了。
在战斗电影中,到这个时候,经常会出现以下的场景:一个战士満脸愤怒的表情,对队部的指挥官(一般是排长或连长)喊道:"连长,打吧!"
另一个战士也跑上来,喊道:"打吧!连长!"
众人合:"连长,下命令吧!"
这时镜头推向连长的脸,给出特写,连长的脸上显现出沉着的表情,然后在房间里踱了几个圈,用沉稳的语气说道:"同志们,不能打!"
剧情的发展告诉我们,连长总是对的。
这并不是开玩笑,当时的蓝⽟就面临着连长的选择。
前面我们说过,但凡重大军事决策上拿主意的时候,就会有一群人在你⾝边叽叽喳喳,这个说前进,那个说后退,这个说东,那个说西。反正说对了就有功劳,说错了也是你做决策,责任推不到自己⾝上。这种便宜大家都会去拣,最可怜的就是统帅,因为他是最终的决定者,也是责任的承担者。
这个责任并不是赔点钱,或者道个歉疚能解决的,因为如果判断失误,付出的代价将是十几万人的<img src="in/xing.jpg">命!
蓝⽟终于明⽩了当年徐达被击败后的沮丧和失落,现在他也陷⼊了这种痛苦之中,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