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男频 女频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0371-0380

作者:当年明月 字数:11334 更新:2024-11-02 07:11:10

  [371]

  但溥洽却从此开始难见天⽇,他不但是一个特殊的政治犯,还是一个绝对不会被释放的政治犯,原因很简单,他不说出朱允炆的下落,自然不会放他,而如果他说了出来,朱棣也决不会把这个知情人释放出狱,依着朱棣的<img src="in/xing.jpg">格,还很有可能杀人灭口,一了百了。

  如无意外,溥洽这一辈子就要在牢房里度过了。

  但是现在,意外发生了。

  朱棣知道姚广孝这个要求的份量,溥洽是不能放的,但这毕竟是自己老朋友这一生中的最后一个愿望,实在难以抉择。

  姚广孝目不转睛地看着沉默中的朱棣,他知道眼前的这位皇帝正在思考,准备做出决定。

  “好吧,我答应你”

  姚广孝释然了,他曾亲眼看见在自己的<img src="in/yin.jpg">谋策划之下,无数人死于非命,从方孝孺到⻩子澄,凌迟、灭族,这些无比‮忍残‬的罪行就发生在自己面前,他曾劝阻过,却无能为力。虽然这些人并非直接死在自己手上,但他确实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虽然他不是善男信女,但他也不是泯灭人<img src="in/xing.jpg">的恶魔。残酷的政治斗争和亲人朋友的离去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很多人因为他而死去,他却背负着罪恶活了下来。

  所以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提出了这个要求。

  不是为了救赎溥洽,而是为了救赎他自己的灵魂。

  精神上得到解脫的姚广孝最终也得到了⾁体的解脫,三月十八⽇,姚广孝病死于‮京北‬庆寿寺,年八十四。

  这位永乐年间最伟大的<img src="in/yin.jpg">谋家终于含笑离开了人世,他付出了很多,却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他的前半生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抱负,后半生却背负着罪恶感孤独地生活着。

  无论如何,对于他而言,一切都已结束。

  朱棣遵守了他的诺言,放出了溥洽,不是因为仁慈,而是出于对老朋友的承诺。

  皇位夺下来了,首都迁过去了,大典修完了,南洋逛遍了,安南平定了,瓦剌鞑靼没戏唱了。

  现在唯一的老朋友也走了。

  这场戏演到现在,也差不多了,当年三十一岁的青年朱棣起兵造反,最终夺得天下,之后他又开始了自己的统治,创造了属于他的时代。

  在这漫长而短暂的几十年中,该做的事情他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他也做了。但综合来看,他确实是一位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皇帝。上面列出的那些政绩里的任何一条都很难做到、做好,但他却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全部完成了。

  做皇帝做到他这个份上,实在不容易啊。

  按说有如此功绩,朱棣也应该心満意⾜了,但其实不然,在他坐在皇位上的每一个⽩天,睡在寝宮里的每一个夜晚,有一件事情总是<img src="in/chan.jpg">绕在他的心头,如噩梦般挥之不去,斩之不绝。

  是的,雄才大略的朱棣在他执政的每一个⽇⽇夜夜都挂念着这件事,恐惧着这件事。

  朱允炆,你到底是死是活,现在何方?!

  朱棣,不用再等多久了,你很快就会知道答案。

  [372]

  永乐二十年(1422),欠收拾的阿鲁台又开始闹事,他率军大举进攻明朝边境,其本意只是小打小闹,想⼲一票抢劫而已,估计明朝也不会把他怎么样,这一套理论用在别人⾝上有可能行得通,但可惜的是,他的对手是从不妥协的朱棣。

  朱棣听说这个十二年前被打服的小弟又不服了,也不多说,虽已年届花甲(当时五十五岁),好勇斗狠的个<img src="in/xing.jpg">却从未减退。

  不服就打到你服为止!

  同年三月,朱棣又一次亲征,大军浩浩<img src="in/dang.jpg"><img src="in/dang.jpg">向鞑靼进发,一路上都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到了七月,大军抵达沙珲原(地名),接近了阿鲁台的老巢。

  阿鲁台实行不抵抗政策,是否有什么后着呢?

  答案是没有。

  阿鲁台不抵抗的原因很简单,他没有能力抵抗。

  这位当年曾立志于恢复蒙古帝国的人已经蜕变成了一个小⽑贼,只能抢抢劫,闹闹事,他没有退敌的办法,唯一的应对就是带着老婆孩子跑路。

  <img src="in/dang.jpg">平了阿鲁台的老巢后,朱棣准备班师回朝,由于当时兀良哈三卫与阿鲁台已经互相勾结,所以朱棣决定回去的路上顺便教训一下这个当年的下属。

  他命令‮队部‬向西开进,并说道:“兀良哈知道我军前来,必然向西撤退,在那里等着他们就是了。”

  部下们面面相觑,人家往哪边撤退,你是怎么知道的?

  可是皇帝说话,自然要听,大军随即向西边转移,八月到达齐拉尔河,正好遇到了兀良哈的军队及部落。

  兀良哈十分惊慌,朱棣却十分‮奋兴‬,按照现在的退休制度,他已经到了退休年龄,虽然按照级别划定,他应该是厅级以上⼲部,估计还能⼲很长时间,但‮国中‬历史上,皇帝到了他这个年纪,还亲自拿刀砍人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值此遇敌之时,他横刀立马,以五十五岁之⾼龄再次带领骑兵亲自冲⼊敌阵,大破兀良哈(斩首数百级,余皆走散)。

  此后他又率军追击,一举扫平了兀良哈的巢⽳,这才心満意⾜地回了家。

  从朱棣的种种行为经历来看,他是一个热爱战争陶醉于战争的人,是一个天生的战士。

  上天并没有亏待这位喜<img src="in/huan.jpg">打仗,热爱战争的皇帝,仅仅一年之后,他又一次亲征鞑靼,不过这次出征的缘由却十分奇特,很明显是没事找事。

  [373]

  永乐二十一年(1423)七月,边关将领报告阿鲁台有可能(注意此处)会进攻边界,本来这不过是一份普通的边关报告,朱棣却二话不说,马上准备亲征。

  人家都说了,只是可能而已,而且边关既然能够收到‮报情‬,必然有准备,何需皇帝陛下亲自出马?

  就算阿鲁台真的想要袭击边界,估计他也会说:“我还没动手呢,就算打也是小打,你⼲嘛搞这么大阵势?”

  其实朱棣的动机十分简单:

  实话说了吧,就是想打你,你能怎么样?

  看来先发制人的政策绝非今⽇某大国首先发明的,这是历史上所有的強者通用的法则。

  同年八月,朱棣第四次亲征,千里之外的阿鲁台得到消息后,马上就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溜号。他已经习惯了扮演逃亡者,并掌握了这一角⾊的行动规律和行为准则——你来我就跑,‮全安‬第一。

  这是一次不成功的远征,由于阿鲁台逃得十分彻底,朱棣什么也没有打着,只好班师回朝。

  虽然此次远征并无收获,朱棣却在远征途中获得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礼物,一件对他而言价值连城的礼物。

  这件礼物就是他已苦苦寻觅二十年的答案。

  最后的答案

  胡濴终于回来了

  十六年前,他接受了秘密的使命,独自出行两湖江浙,探访大小寺庙,只为了寻找朱允炆的行踪,十年之间费尽心力,却毫无收获。

  胡濴十分清楚,朱棣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商量的人,自他接受这个任务起,自己的命运就只剩下了两种结局,要么找到朱允炆,要么继续寻找,直到自己死去,另一个人来接替他。

  没有同伴,没有朋友,不能倾诉也无法倾诉,胡濴就这样苦苦寻找了十几年,这期间他没有回过家,连⺟亲去世他也无法回家探望,因为在使命完成之前,他没有回家的权力。

  朱棣也并不是刻薄的人,他深知这项工作的辛苦,永乐十四年(1414),他终于召胡濴回来,并任命他为礼部左侍郞,从小小的给事中一下子提拔为礼部的第二把手,胡濴成为了众人羡慕的对象,但只有朱棣和胡濴本人才知道,这一切不过是对胡濴从事的秘密工作的报答。

  历时十年,胡濴没有能够找到朱允炆,他只得回到朝廷做他的官。

  这个人真的还存在吗?或许这一辈子也找不到他了吧。

  三年后的一次任命打破了胡濴的幻想。

  明朝那些事儿2朱棣篇第三十一章

  章节字数:3774更新时间:07-02-2216:25

  [374]

  永乐十七年(1419),朱棣再次命令胡濴出巡江浙一带,这次任命看似普普通通,实际上是另一次寻找的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朱棣是获得了准确的‮报情‬,朱允炆就在这一带!

  一定要找到他!

  然而胡濴这一去又是几年毫无音信,这下子连朱棣也几乎丧失了信心。

  胡濴一直在找,朱棣一直在等,二十年过去了,两个青年人的约定变成了老年人的约定,朱棣的⾝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恐怕等不了多久了,但约定还在继续,也必须继续下去。

  就在看上去朱允炆即将被划⼊永远失踪人口时,事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这个悬疑长达二十年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在一个神秘的夜里。

  永乐二十一年(1423)的一个深夜,远征途中的朱棣正在他的行在內‮觉睡‬(帝已就寐),忽然內侍前来通报,说有人前来进见。

  被吵醒了的朱棣很不⾼兴,这也是人之常情,即使普通人也不愿意在<img src="in/shu.jpg">睡之际被人从美梦中惊醒,但当內侍说出前来进见的人的名字时,朱棣如同触电一般地立刻睡意全消,他命令马上召见此人。而这个深夜前来吵醒朱棣的人正是胡濴。(闻濴至,急起召⼊)

  朱棣的心中充満了‮奋兴‬、期待、和恐惧,他十分清楚,如果没有他的命令,胡濴是绝不可能私自回来的。而此刻胡濴不经请示,深夜到访必然只有一个原因——他找到了那个人。

  胡濴见到了朱棣,告诉了他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两人<img src="in/jiao.jpg">谈了很长时间(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释)。

  相信很多人都会问,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这个悬疑二十年的谜团的谜底到底是什么?

  我必须<img src="in/bao.jpg">含悲痛地告诉大家,我也不知道。

  坦率地说,现在说出这句话,我也很惭愧,胡濴最终没有忽悠朱棣,他虽然让朱棣等了十六年,但确实带给了他答案。

  而从我讲这个谜团开始,到现在谜团结束,中间穿揷了无数历史事件,也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我最终还是不能给大家一个肯定的答案。

  说实话,这似乎也不能怪我,之前已经说过,此文是采集多种史料经过本人自己的分析辨别写成,虽然也采用过一些明清笔记杂谈之类的记载,但主要依据的还是明实录、明史等正史资料。

  我这人胆子并不算小,但如此重大的历史悬疑问题,也实在不敢<img src="in/luan.jpg">编,史料上没有,我自然也不能写有。不过大家也不用失望,因为我虽然不能给出结论,却能够推理出一个结论。

  要知道,史料是死的,人却是活的,历史学家的职责之一就是从过往的死文字中发现活的秘密。

  [375]

  下面我们就开始这段推理,力争发现历史背后隐蔵的真相,在这段推理过程中,我们将得到三个推论:

  首先,从上面的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胡濴的使命确实是寻找建文帝,而朱棣在深夜被吵醒还如此‮奋兴‬,其原因我们也已经分析过了,除非已经完成使命,胡濴是绝对没有胆子敢擅离职守的。

  由此我们得到推论1:胡濴完成了他的使命,带来了建文帝的消息。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争议最多的部分,胡濴到底对朱棣说了什么?

  这似乎是个死无对证的问题,但其实只要在推论1的基础上抓住蛛丝马迹进行一些推理辨别,我们就可以知道在那个夜晚两人<img src="in/jiao.jpg">谈的內容。

  胡濴深夜到访,会对朱棣说些什么呢?有以下几种可能:

  A:我没有找到建文帝,也没有他的消息,这么晚跑来吵醒你是想逗你玩的。

  结论:不可能

  原因:朱棣不会把如此重要的工作<img src="in/jiao.jpg">给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B:我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但他已经死了。

  结论:不可能

  原因:虽然本人当时并不在场,我却可以肯定胡濴告诉朱棣的绝对不是这句话,因为在史书中有一句极为关键的话可以证明我的推论

  “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

  看到了吗“漏下四鼓乃出”!如果说一个人已经死掉,就算你是验尸的,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讲这么长时间,胡濴为人沉稳寡言,⾝负绝密使命,绝对不是一个喜<img src="in/huan.jpg">说废话的人,所以我们可以认定,他告诉朱棣的绝对不是这些。

  我们就此得出最后的结论C

  C:我找到了建文帝,并和他<img src="in/jiao.jpg">谈过。

  结论:很有可能

  原因:以上两推论皆不对,此为所剩唯一可能的结论。

  就这样,我们结合史料用排除法得到了第二个推论。

  推论2:胡濴找到了建文帝,并和他<img src="in/jiao.jpg">谈过。

  结合推论1和推论2,我们最终来到了这个谜团的终点——建文帝对胡濴说过些什么?

  这看上去似乎是我们绝对不可能知道的,连胡濴对朱棣说了些什么我们都无法肯定,怎么能够了解到建文帝对胡濴说过什么话呢?

  其实只要细细分析,就会发现,我们是可以知道的。

  因为建文帝对胡濴说过的话,必然就是胡濴和朱棣的谈话內容!

  [376]

  胡濴不是吃<img src="in/bao.jpg">了没事⼲四处找人聊天的那种‮员官‬,他肩负重要使命,且必须完成,当他找到建文帝并与之<img src="in/jiao.jpg">谈后,一定会把所有的谈话內容告诉朱棣,因为这正是他任务中的最重要部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在那个神秘夜晚胡濴告诉朱棣的,正是建文帝告诉胡濴的。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只要知道了胡濴和建文帝的谈话內容,就能了解胡濴和朱棣的谈话內容,那么胡濴和建文帝到底谈了些什么呢?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会谈论天气好坏,物价⾼低等问题,当年的臣子胡濴除了向建文帝行礼叙旧外,其谈话必然只有一个主题——你的打算。

  陛下,你还活着,那你到底想怎么样呢?

  我们有理由相信,朱允炆给了胡濴一个答案。

  而在那个神秘的夜里,胡濴告诉朱棣的也正是这个答案。

  建文帝的答案到底是什么,这看上去也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秘密。

  然而事实上,我们是可以了解这个秘密的,因为这个秘密的答案正是我们的第三个推论。

  ‮开解‬秘密的钥匙仍然在史料中——“至是疑始释”

  解脫了,彻底解脫了,二十年的疑问、忧虑、期待、愧疚、恐惧,在那个夜晚之后,全部烟消云散。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同时可以推定胡濴与朱棣谈话之时,建文帝应该还活着。

  因为胡濴是一个文臣,之后他还因为在此事上立下大功,被任命为尚书,并成为了后来的明宣宗托孤五大臣之一,在寻访过程中,为了保密,他一直是单人作业,像他这样的一个人,是⼲不出杀人灭口的事情的。而他深夜探访朱棣,也充分说明了在此之前,他并没有向朱棣通报过建文帝的消息。

  当然,在谈话之后,朱棣会不会派人去斩一下草,除一下<img src="in/gen.jpg">,那也是很难说的。

  不过我愿意相信,朱棣没有这样做,在我看来,他并不是一个灭绝人<img src="in/xing.jpg">的人,他的‮忍残‬行为只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皇位,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也变成了一个老人,并且得到了那个答案,他也应该罢手了。

  推论3:答案

  “二十年过去了,我也不想再争了,安心做你的皇帝吧,我只想一个人继续活下去。”

  我相信,这就是最后的答案,因为只有这样的答案才能平息这场二十多年的纷争,才能彻底解脫这两个人的恐惧。

  坐在皇位上的那个,解脫的是精神,蔵⾝民间的那个,解脫的是⾁体。

  我不会再和你争了,做一个好皇帝吧。

  我不会再寻找你了,当一个老百姓,平静地活下去吧。

  [377]

  这场叔侄之争终于划上了句号。为了权力,这对亲人彼此之间从猜忌到仇恨,再到兵刃相见,骨⾁互残,最终叔叔打败了侄子,抢得了皇位。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登上皇位的人虽然大权在握,却时刻提心吊胆,唯恐自己在某一天夜里醒来,会像上一个失败者那样失去自己刚刚得到的东西。

  因为一无所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到后再失去。

  被赶下去的那个人更惨,他必须抛弃荣华富贵的生活,蔵⾝民间,从此不问世事,还要躲避当权者的追寻,唯有隐姓埋名,只求继续活下去。

  这种残酷的心灵和⾁体上的煎熬整整持续了二十年,六千多个⽇⽇夜夜的‮磨折‬,⾜以让任何一个人发疯。

  得到了权力,似乎就得到了一切,但其实很多人并不明⽩,在权力游戏中,你没有休息的机会,一旦参加进来,就必须一直玩下去,直到你失败或是死亡。

  得到了很多,但失去的更多。

  这就是他们必须付出的代价,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死于征途的宿命

  无论如何,朱棣终于得到了解脫,虽然来得迟了一点,但毕竟还是来了,至少他不会将这个疑问带进棺材。

  也算是老天开眼吧,因为如果这个答案来得再晚一两年,朱棣也只能带着遗憾去见他⽗亲了,不过现在他终于可以心无旁顾的过几天舒服⽇子了。

  朱棣的精神得到了解放,这之后的⽇子对他而言应该是放松而愉快的,但这恐怕也是上天对他最后的恩赐了,因为死神已经悄悄<img src="in/bi.jpg">近了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元月,阿鲁台又开始重<img src="in/cao.jpg">旧业,在明朝边界沿路抢劫,侵扰大同等地,此时朱棣的⾝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他还是十分勉強地骑上了战马,第五次率领大军出征。

  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儿子着想,帮他把对头收拾⼲净,将来才好安心做皇帝,就算留不下多少遗产,也给你留个太平⽇子吧。

  古往今来的⽗爱,大抵都是如此。

  朱棣与往常一样,挑选了几个大臣与他一同出发远征,而在他挑选的人中,有一个会在不久之后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个人就是杨荣。

  明朝那些事儿2朱棣篇第三十二章

  章节字数:1780更新时间:07-02-2216:25

  [378]

  六月,大军出发到达达兰纳木尔河,这里就是原先阿鲁台出没之地,然而此刻已经是人去楼空。抢劫惯犯阿鲁台早已收拾好包袱,逃之夭夭了。

  经过反覆搜寻,仍然不见阿鲁台的⾝影,朱棣的⾝体却是一天不如一天,大臣们发生了争论:

  张辅表示,愿意自己领取一个月的粮食,率领军队深⼊大漠,一定要把阿鲁台抓回来。

  杨荣表示,大军已经到此,如果继续呆下去,粮草必然无法充⾜供应,必须尽早班师。

  朱棣木然地听完他们的争论,下达了命令:

  班师

  他也已经厌倦了,从少年时起跟随名将远征,到青年时靖难造反,再到成年时远出蒙古,横扫大漠。打了几十年的仗,杀了无数的人,驰骋疆场的生活固然让人意气风发,却也使人疲惫不堪。

  还是回家吧。

  七月,大军到达翠微岗,周⾝患病的朱棣召见了杨荣,君臣二人之间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

  朱棣说道:“太子经过这么多年磨练,政务已经十分<img src="in/shu.jpg">悉,我回去后会将大权<img src="in/jiao.jpg">给他,我自己就安度晚年,过几天平安⽇子吧。”

  杨荣心中大喜,却并不表露,他回应道:“太子殿下忠厚仁义,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

  重病<img src="in/chan.jpg">⾝的朱棣笑了笑,他夺得了江山,也守住了江山,现在儿子已经很能⼲了,大明帝国必将在他的手中变得更加強大,自己也终于能够安享太平了。

  但朱棣想不到的是,他已经回不了家了。

  可能上天也学习了朱棣这种凡事做绝的作风,他注定要让这个喜爱战争和打仗的皇帝在征途中结束他的一生。

  大军到达榆木川后,朱棣那原本強撑着的⾝体终于支持不住,于军营中病逝,年六十五。

  六十五年前,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那个婴孩,经历了无数风波,终于在征途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获得了永久的安宁。

  在我看来,在远征途中死去,实在是他最佳的落幕方式,这位传奇帝王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这似乎也是一种宿命,生于战火,死于征途的宿命。

  按照以往的习惯,应该给这位皇帝写一个整体的评价,其实对这位传奇帝王的评价,在以往的明史资料中有很多版本,而我认为最为出⾊的当属明史的评论。

  [379]

  虽然明史有很多错漏和问题,但至少在对朱棣的评价上,在我看来,史料中无出其右者,我之前很少引用古文,最多只是引用只言片语,用来说明出处,但此段文字实在是神来之笔,在下本<img src="in/yu.jpg">自己动笔写评,奈何实在不敢班门弄斧,故引用如下:

  赞: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得评如此,⾜当含笑九泉!

  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深夜的密谋

  朱棣结束了他传奇<img src="in/xing.jpg">的一生,终于故去了,死人没有了烦恼,也不用再顾虑权力、金钱、前途之类的东西,但活人却是要考虑这些的。

  在朱棣死去后的那片哀怨愁云下,却隐蔵着一股潜流。不同的利益集团正在加紧行动的步伐,他们争夺的就是朱棣留下的最有价值的遗产——皇位。

  早在朱棣出发远征之时,他的好儿子朱⾼煦就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这位⽗亲可能很快就要走人了,他加紧了筹划,‮出派‬自己的儿子朱瞻圻潜伏在京城,并用快马传递消息,一晚上甚至会有七八批人往来通报,在没有电话的当年,也真是苦了那些报信的。

  朱⾼煦做梦都想要皇位,但他十分清楚,必须确认自己的⽗亲抢救无效死亡后,才能动手,要是情况没摸准,自己就起兵,结果老爹来个诈尸或是借尸还魂,来到自己面前:“小子,想学你爹造反啊!”不用打,自己就败局已定。

  在造反专家朱棣面前,朱⾼煦的道行还太浅。

  所以他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那个消息的到来。

  朱棣的內侍马云是个并不起眼的人,平⽇看上去不偏不倚,然而此时,他也亮出了自己的立场,朱棣死后,他以內侍⾝份深夜召集两个人开会,这两个人分别是杨荣和金幼孜。

  他们三人经过密谋,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暂不发丧,每⽇按时给皇帝送膳食,以掩人耳目,并严格控制消息,噤止军营中人擅自外出报信。

  明朝那些事儿2朱⾼熾篇第三十三章

  章节字数:2736更新时间:07-02-2216:26

  [380]

  可能有人会问,皇帝死后,由于尚远征在外,密不发丧不是通常的安排吗,为什么会说是密谋呢?

  因为这看似寻常的安排实际上暗蔵玄机,在朱棣死前,他召见的顾命大臣并不是这两个人,而是张辅!

  朱棣临死前召见张辅,并传达了传位太子的旨意,这似乎并没有什么让人担心的,但问题就在于张辅这个人。

  张辅是张⽟的儿子,而张⽟和邱福与朱⾼煦的关系十分紧密,他们都是靖难时候的战友,在立储问题上,靖难派是支持朱⾼煦的。

  马云召集杨荣、金幼孜两人密谋做出如此重大之决定,竟然没有张辅在场,实在是十分之不寻常。很明显,他们是有所防备的。

  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就在一年后,朱⾼煦起兵造反的前夜,派人去京城寻找的那个內应,正是张辅。

  在封锁消息之后,杨荣被赋予了最为重要的使命--回京向太子报丧,并筹备太子继位事宜,这位潜伏多年的太子<img src="in/dang2.jpg">秘密成员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夜兼程,终于将遗命及时送到了太子手中。

  朱⾼煦从头到尾都被蒙在鼓里,等到他知道消息的时候,太子已经做好了各项准备,登基即位了。

  朱⾼煦先生,你又没有猜对,昅取教训,下回再来,你还有一次机会。

  明仁宗朱⾼炽

  历经千辛万苦的大胖子朱⾼炽终于登上了皇位,定年号洪熙。

  事实证明,这个体态臃肿的大胖子确实是一个仁厚宽人的皇帝,在他那肥胖残疾的外表下,是一颗并不残疾的,温和的心。

  他登上皇位后,立刻下令释放还在牢房里面坚持学习的杨溥同学,并将其召⼊內阁。此时杨士奇和杨荣已经是內阁成员。明代历史上最強內阁之一--"三杨"內阁就此形成。

  但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虽然大家都知道內阁是皇帝最为信任的机构,其权力也最大,但由于这些內阁成员仅仅是五品官,要让那些二品尚书们向他们低头确实是很难的。

  这个问题看似很容易解决,既然如此,那就改吧,把內阁学士提成二品,不就没事了吗?

  事情哪里有那么简单!你说改就改?你爹留下的制度,尸骨未寒,你就敢动手改造?正统的文官们在这个问题上一向是很有道理的。

  可是不改似乎又不行,问题总得解决啊。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76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