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之所以保举杨继盛,自然不是欣赏他的正直无私,只是因为仇鸾是他的敌人,而杨继盛曾经反对仇鸾,在他看来,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
可是严嵩并不知道,在杨继盛的敌人名单上,仇鸾只排第二,第一名的位置一直是留给他老人家的。
严嵩认为自己能够利用杨继盛与仇鸾的矛盾,能够用官位和利益收买这个人,能够将他收为己用,然而他错了,因为他并不了解杨继盛。
这是一个没有私仇的人,他的心中只有公愤,即使整他个人,只要有益家国,他也毫无怨言,此即所谓大公无私。
大私无公的严嵩自然是无法理解这种品格的,他正在家里等待着新同<img src="in/dang2.jpg">的加⼊,却没有想到,毁灭之路已然就此打开。
当严嵩自信十⾜的时候,杨继盛却已看清了事情的真相,朝局黑暗、民生凋敝,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严嵩,这位本应用心勤政的內阁首辅、结<img src="in/dang2.jpg">营私,⼲过的好事可谓罄竹难书(不是写不完,是不太好找),心中装着他自己,唯独没有全世界。
于是杨继盛决定上书弹劾这个人。
在明代,弹劾可谓是家常便饭,比如你看某人不顺眼,可以上书弹劾,和某人有仇,可以上书弹劾,政治斗争需要,可以上书弹劾,闲来无事找点活⼲,也可以上书弹劾。弹劾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比如不讲个人卫生、⾐服没穿对、<img src="in/yao.jpg">带没系好,长相难看也可以弹,总之是只要想得到,就能弹得了。
而在这种环境下,明代的员官们已经养成了习惯,大凡一个员官⼲到三品副部级,如果档案里没有十几份弹章,那就是件极不正常的事情。
你弹劾我,我弹劾你,幸福的⽇子一天天地过,几十年混下来,一次也没被弹劾过的,不是人,是神。
在弹劾如吃饭穿⾐的时代,平凡而不起眼的杨继盛却因此万古流芳,是因为他使用了最为特别的一种弹劾方式——死劾。
在很多情况下,弹劾是一种政治手段,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大家同朝为官,混个功名也不容易,弹劾贪污,下次就少贪点,弹劾礼仪,那就注意点形象,就算是弹劾长相不佳,最多不过是去整容,你来我往,相敬如宾。
而死劾,并非是简单的文书,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心,弹劾的罪状是⾜以置对方死地的罪名,弹劾的对象是⾜以决定自己生死的人,弹劾的结果是九死一生。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生命为赌注,冒死上劾,是为死劾。
死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若非杀⽗之仇、夺<img src="in/qi2.jpg">之恨这类的纠纷,是断然不会有人用这一招的,严嵩没有杀杨继盛的爹,更不会抢他的老婆,相反,他提拔了杨继盛,并希望将他收⼊门下。
然而杨继盛拒绝了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已经下定决心,死劾严嵩。
严嵩不是他的仇人,他却依然不忿,为夏言不忿、为朝局不忿、为死在蒙古马刀下的万民不忿,为天下不忿!
以天下为己任者,是然。
他并非不知道这样做的下场,沈链的遭遇就在眼前,并非没有人劝过他,深通王学,<img src="in/shu.jpg">悉斗争之道的唐顺之及时看出了苗头,作为杨继盛的朋友,他曾写信劝告:
“愿益留意,不朽之业,终当在执事而为。”
作为王学左派的嫡传弟子(聂豹、徐阶属右派),唐顺之十分清楚当时的政治环境,所以他苦口婆心相劝,希望杨继盛不要出头,以避祸患。
杨继盛看了信,却只是笑而不答,
他的人生只剩下了一件事情。
在上书弹劾之前,杨继盛斋戒了三天。
这是他一生中最后的自由时光,四十二岁的杨继盛回顾了他的过去,从童年的贫寒,到青年的求索,熬过了继⺟的<img src="in/nue.jpg">待,熬过了仇鸾的陷害,现在的他,是兵部武选司员外郞,前景光辉,仕途远大。
然而现在他准备放弃所有一切,去完成那件必死无疑的大业。
明朝那些事儿4第十一章勇气(8)
因为放牛的杨继盛、历经磨难的杨继盛、看尽官场黑暗的杨继盛,依然是同一个杨继盛。
在黑暗中的杨继盛,是一个纯洁的人。而面对这片窒息的黑暗,他无力反抗,只能发出那最后的呐喊。
杨继盛虽然不聪明,却也不笨,他十分明⽩,唐顺之的话是对的。
死劾确实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但他没有更好的方法。他没有钱财,没有权势,没有庶吉士的背景和⼊阁的希望,更没有张居正和徐阶的智慧。归<img src="in/gen.jpg">结底,他只是个出⾝农家、天赋平凡的普通人。
他唯一拥有的,只是他的<img src="in/xing.jpg">命。
而弹劾后的流程他也很清楚,严嵩的诬告、锦⾐卫的拷打、诏狱的长期关押,如果运气好,可能还有行刑人的大刀。在这样恐怖的环境下,<img src="in/gen.jpg">本不用指望什么九死一生,只有十死无生。
然而他依然决定这样做。
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说来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飞蛾扑火等等,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
而在国中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一个恰如其当的名称:
明知不可而为之。
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
勇往直前
杨继盛已经了无牵挂。
他拿起了笔,在铺开的纸张上写下了悲愤的心声:
臣孤直罪臣杨继盛,请以嵩十大罪为陛下陈之!
当杨继盛将这封千古名疏封存妥当,递送內阁转<img src="in/jiao.jpg">西苑之时,他已经完成了一个伟大的转变,昔⽇那个放牛的贫农弟子,历经几十年的风雨,终将成为一位不朽的英雄。
就在嘉靖收到这封上疏后不久,消息灵通的严嵩便从皇帝的侍从那里得知了奏疏的內容。
面对这个从五品小官义正言辞的控诉,严嵩害怕了,他虽然是內阁首辅,虽然是皇帝的宠臣,却依然害怕这个来自最底层的无畏的声音。
而且<img src="in/gen.jpg">据多年的从政经验,他迅速作出了判断——这人是来玩命的。
但就在他惊惶不定的时候,独眼龙军师严世蕃又出场了,听完那慌不择言的讲述后,他却只是镇定地说了一句话:
“奏疏在哪里,拿给我看。”
仔细阅览之后,严世蕃露出了笑容,他告诉自己那慌张的⽗亲,不用害怕,其实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几乎就在严嵩知晓奏疏內容的同时,徐阶也知道了,这也是没办法,十六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想在保住脑袋,混碗饭吃,就得时刻掌握朝廷的最新动态。
徐阶惊叹于杨继盛的勇气,他万没想到,当年那个沉默的生学竟然有如此的⾎<img src="in/xing.jpg">,如此的勇敢,孤军突起,去挑战那个他绝对无法战胜的对手。
他敬佩这个人,因为这个人做了连他都不敢去做的事情。
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危险已向自己<img src="in/bi.jpg">近。
因为杨继盛是他的生学,而在那年头,师生关系就是政治关系,杨继盛上书,他虽然并不知情,却也绝对脫离不了关系。而目前政局敌強我弱,还远不到摊牌的时候,如此时与严<img src="in/dang2.jpg">开战,必定功亏一篑。
徐阶坐卧不安,直到他拿到奏疏全文,这才松了一口气。
因为在这封奏疏的末尾,杨继盛还加上了这样一句话——“大学士徐阶蒙陛下特擢,乃亦每事依违,不敢持正,不可不谓之负国也”
真糊涂也好,假聪明也罢,这句关键的话最终挽救了徐阶,保存了他的实力。
政坛的看似已经不可避免,严嵩惊慌失措,徐阶忐忑不安,而杨继盛却只是镇定自若,静候处理。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件事情中,最为恐慌的并不是以上三位,而是另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人——⾼拱。
无论是严嵩还是徐阶,⾼拱都是以礼相待,所以这件事对⾼拱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然而就在他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打开奏疏的抄本,看到那句要人命的话时,顿如五雷轰顶,马上抄起文书去找徐阶。
明朝那些事儿4第十一章勇气(9)
他所看到的那句话,正是严世蕃所注意的那一句。
看着面无人⾊,气<img src="in/chuan.jpg">吁吁的⾼拱,徐阶十分纳闷,然而当他顺着⾼拱的指向,仔细研读那句话时,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img src="in/xing.jpg">。
这句让严世蕃笑颜逐开,让⾼拱吓破胆的话是这样写的——愿陛下听臣之言,察嵩之奷,或召问裕、景二王。
徐阶的脸⽩了,他很清楚,这是一句授人以柄的话,很容易被理解为裕王指使杨继盛,借攻击严嵩之名<img src="in/bi.jpg">宮犯上,若被严<img src="in/dang2.jpg">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拱之所以跑来找徐阶,原因在于他认为杨继盛是徐阶的生学,上书必定是徐阶指使,准备借此和严<img src="in/dang2.jpg">决战。
而徐阶敢于摊牌,必然有着全盘计划,但无论你徐兄有何打算,也得给兄弟划个道出来,让我早有准备,免得无故遭殃。
然而徐阶诚恳地告诉他,自己并不知道这件事,也没有后着。
这下子⾼拱傻眼了,一直以来,裕王和严<img src="in/dang2.jpg">的关系并不好,而皇帝宁可信任他⾝边的道士,也不愿相信自己的儿子,以严世蕃的智商,绝不会放过这个一网打尽的机会。
看着团团<img src="in/luan.jpg">转的⾼拱,徐阶也是焦急万分,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们还算是某种程度上的盟友,裕王如果倒了,对他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但事已至此,又能如何?
千钧一发,面对几近绝望的⾼拱,徐阶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最后的办法:
“事已至此,只能去找那个人了,听天由命吧。”
徐阶和⾼拱到底是政治老手,此时的严世蕃确实正打着裕王的主意,准备一箭双雕,借刀杀人。在他的指点下,严嵩把祸⽔引向了二王。
这个话题彻底触痛了嘉靖的神经,他立刻派人前去诏狱质问杨继盛(此时已经下狱):与二王有何种关系,为何要引出二王?
杨继盛虽然耿直,却并不笨,他意识到了问题中隐含的大巨风险,大声答道:
“除了二王,朝中还有人不怕严嵩吗?!”
听到答案的嘉靖这才松了口气,但危机还远未结束,因为严世蕃先生从来就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也从未期盼杨继盛会头脑发热,主动配合。事实上,他的计划才刚刚开始。
严世蕃深知,虽然朝中严<img src="in/dang2.jpg">势力庞大,但要想除掉杨继盛,拉裕王下⽔,必须借助另一个人的力量,而对于那个人,他是有把握的。
算盘打得确实不错,可惜他的对手是徐阶。
据说在象棋中,能看到后两步的就是⾼手,看到后三手以上的就是大师⽔平,而在政治这种特殊的游戏中,徐阶是当之无愧的特级大师。他不但算出了严世蕃的企图,还算准了他的预定目标。
于是在严世蕃动手之前,他抢先一步,找到了那个关键的人——陆炳。
杨继盛和裕王的命运,就握在陆炳的手中。因为这位仁兄不但是特务头子,还是詔狱的监狱长,在监狱里做点手脚,搞份假口供,然后出派个把锦⾐卫,深更半夜栽赃一下裕王,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陆炳是严<img src="in/dang2.jpg">的同盟,无论如何,他没有拒绝严世蕃的理由,然而徐阶依然登门拜访了,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
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判断——陆炳还是一个有良心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已没有别的方法。
面对陆炳这样的老江湖,讲客套或是谈<img src="in/jiao.jpg">情,无异于是自取其辱,徐阶开门见山:
“此事不宜牵涉过广,望三思而行。”
陆炳看着徐阶,沉默不语。
他明⽩这句话的意思,但他不愿表态,也不能表态。
反正已经说了,徐阶又提出了另一个要求:
“那个人还望老兄多加保全。”
听到这句话,陆炳终于开口了:
“此人之事上通天子,非我所能为。”
意思是,这件事情已经通天,我是罩不住的。
这是句实话,徐阶也只能叹气了:
明朝那些事儿4第十一章勇气(10)
“唯望老兄多加留意。”
陆炳点了点头,这个要求并不过分。
徐阶走了,严世蕃来了。
当然,他的来意和徐阶完全相反——把杨继盛整死,顺带梢上裕王。
陆炳热情地接待了他,还不断点头表示同意。
严世蕃満意地走了,然而事情的发展并非如他所料。
此后严嵩⽗子天天在家里等待着好消息的到来,可是⽇子一天天过去,陆炳那边却毫无动静。
严世蕃没有再去找过陆炳,作为官场老手,他很清楚对方的这种态度所代表的意义——拒绝。
沈链离去时的背影,是陆炳永远无法忘怀的,所以在关键的时刻,他作出了这个关键的抉择。
他虽然没有<img src="in/ting.jpg">⾝而出的勇气,却依然坚守着仅存的良知。
外面大风大浪,斗得你死我活,而事件的中心人物杨继盛却是异常的平静,他镇定地呆在牢房中,等待着即将来临的暴风骤雨。
在陆炳的授意下,诏狱的看守并没有难为杨继盛,但严嵩的能量却并不是陆炳可以左右的,很快,杨继盛就为他的勇敢付出了代价。
他被拖出了牢房,接受了廷杖一百的处罚。
廷杖是用大<img src="in/gun.jpg">子打庇股,一般说来,如果是所谓“用心打”六十廷杖就⾜以将人活活打死,即使不死也脫层⽪,极为痛苦。
一位同僚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托人送给杨继盛一副蛇胆,告诉他:用此物可以止痛。
然而杨继盛再次表现了他的无畏与勇气:
“我杨椒山(杨继盛号椒山)自己有胆,用不着这个!”
有种,实在太有种了。
杨继盛没钱买通行刑人,又得罪了财雄势大的严嵩,一般说来是必死无疑了。
可让人惊叹的是,杨继盛挨了一百杖,虽说⽪开⾁绽,伤筋动骨,竟然还是保住了一条命。除了他⾝体好外,估计也有某些场外因素——行刑者是锦⾐卫。
不过一百杖还是结结实实的一百杖,不是打在棉花上的,杨继盛依然只剩下了半条命,等待着他的不是救护车或⾼⼲病房,只有嘲<img src="in/shi.jpg">而散发着恶臭的诏狱。
然而正是在这个恐怖<img src="in/yin.jpg">森的地方,杨继盛⼲出了一件耸人听闻、挑战人类极限的事情。
虽说是硬汉,毕竟不是铁人,廷杖打折了他的腿骨,腿⾁被打掉,一片⾎⾁模糊,已经昏<img src="in/mi2.jpg">的杨继盛被拖回了牢房,没有人给他包扎,在蝇虫滋生,肮脏<img src="in/yin.jpg">冷的空气中,他的伤口开始恶化感染。
在那个深夜,杨继盛被腿上的剧痛醒唤,借着微光,他看见了自己的残腿和碎⾁,却并没有大声呻昑叫喊,只是叫来了一个看守:
“这里太暗,请帮我点一盏灯借光。”
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要求,看守答应了,他点亮一盏灯,靠近了杨继盛的牢房。
就在光亮洒⼊黑暗角落的那一刻,这位看守看见了一幕让他魂飞魄散、永生难忘的可怕景象:
杨继盛十分安静地坐在那里,他低着头,手中拿着一片破碎碗片,聚精会神地刮着腿上的⾁,那里已经感染腐烂了。
他没有⿇药,也不用铁环,更没有塞嘴的⽩⽑巾,只是带着一副平静的表情,不停地刮着腐⾁,碗片并不锋利,腐⾁也不易割断,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然而杨继盛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在这个深夜,单调的擦摩声回映在监房里,在寂静中诉说着这无与伦比的勇敢与刚強。
在昏暗的灯光下,杨继盛立独完成着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肯定)的手术,当年关老爷刮骨疗毒(真假还不一定),也还有个医生(特级医师华佗),用的是专用手术刀,旁边一大群人围着,陪他下棋解闷。
相比而言,杨继盛先生的手术是自助式的,没有手术灯,没有宽敞的营房,陪伴他的只有苍蝇蚊子,他没有消毒的手术刀,只有往⽇吃饭用的碎碗片。
杨继盛继续着他的工作,腐⾁已经刮得差不多了,骨头露了出来,他开始截去附在骨头上面的筋膜。
明朝那些事儿4第十一章勇气(11)
掌灯的看守快要崩溃了,看着这恐怖的一幕,他想逃走,腿双却被牢牢地钉在原地,动弹不得。
他曾见过无数个被拷打得惨不忍睹的犯人,听到过无数次凄惨而恐怖的哀嚎,但在这个平静的夜里,他提着油灯,面对这个镇定的人,才真正感受到了深⼊骨髓的恐惧和震撼。
于是他开始颤抖,光影随着他的手不断地摇动着。
一个沉闷的声音终于打破了这片死一般的寂静:
“不要动,我看不清了。”
二十年前,曾有一部极为轰动的电影《第一滴⾎》,后来还拍了续集,里面的兰博兄极为彪悍,曾把火药洒在伤口上,给自己消毒,国人为之侧目,皆视其为硬汉偶像。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在四百多年前,有一个叫杨继盛的人曾经比兰博还要兰博,而他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兰博是假的,杨继盛是真的。
杨继盛就这样活了下来,就这样名震天下,就这样永垂青史,因为他的坚忍、顽強、以及正直。
严嵩明⽩,陆炳是指望不上了,但刻骨的仇恨与畏惧是不会消弭的,杨继盛非杀不可!
此时案件已经转到了刑部,侍郞王学益是严<img src="in/dang2.jpg">成员,严嵩指使他从速解决杨继盛,因为骂人是没法杀头的,严大人送佛送上天,指定了罪名:诈传亲王令旨。
可是副部长报上去,部长何鳌却不批,郞中史朝宾还明确表示,绝不执行。
严嵩发怒了,他撤了史朝宾的官,并托人告诉何鳌,再不听话,你就跟史郞中一起走。
何鳌妥协了,刑部就此递<img src="in/jiao.jpg">了处理意见——依律处决。
然而严嵩万万没有想到,他费尽心机的这份文书竟然还是无法执行,而他也无可奈何——皇帝不批。
嘉靖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锋锐少年了,他已经做了三十年皇帝,经历了无数风波,斗倒了无数权臣,该吃的吃了,该玩的玩了,该整的夜整了,剩下的唯一愿望就是多活几年。
所以他全⾝心地投⼊到修道事业中去,把国事<img src="in/jiao.jpg">给手下的大臣。而这位聪明的皇帝之所以敢于放权,是因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所有的大臣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没有人是他的对手,没有人能猜透他的心思。
一般说来,老板越聪明,员工也就越难受,嘉靖老板是不好伺候的,他不但天资聪慧,而且善于耍诈,你说东,他就偏往西,你让他吃饭,他偏要觉睡,总之是让你摸不着他的谱。
然而情况发生了变化,在这种⽇积月累的腾折中,大明公司的几位顶尖员工终于超越了老板的⽔平,成为了真正的导领者。
在这些⾜以掌控老板的超级员工名单中,有着严嵩和严世蕃的名字,当然,还有徐阶。在此之后不久,两个更为厉害的人也将被列⼊这个名单,而他们所掌控的,将是天下。
耍猴的时代即将结束,被猴耍的时代即将开始。
但至少在杨继盛的问题上,嘉靖暂时还没有被耍弄,他十分清楚此案奥秘,毕竟杨继盛的目标只是严嵩,严嵩想借刀杀人,他却不想被人当<img src="in/qiang.jpg">使。
杨继盛的案子就这么拖了三年,悬而不决,直到三年后的那起意外事件。
嘉靖三十四年(1555),杨继盛仍在狱中顽強地坚持着,外面的同僚同事们却忍耐不住了,人关了这么久,吃了这么多苦,连个说法都没有,你当言官们是饭桶不成?
于是一时之间群臣上书,要求释放杨继盛,声势浩大,甚嚣尘上。
严嵩沉不住气了,此时,严<img src="in/dang2.jpg">的中坚人物,著名贪官鄢懋卿向他进言:
养虎为患。
严嵩点了点头。
恰在此时,严嵩看到了他的⼲儿子,严<img src="in/dang2.jpg">的另一⼲将赵文华送来的一份论罪奏疏,在这份奏疏上,写着两个人的名字。
严嵩思索片刻,拿起了笔,在这两个名字的后面,又加上了三个字:杨继盛。
因为他十分清楚,名列这份奏疏上的人,必死无疑。而皇帝在盛怒之下,是不会注意到这个小小的笔误的。
明朝那些事儿4第十一章勇气(12)
严嵩充分地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历时三年,用尽手段,他终于把自己的死敌杨继盛送上了⻩泉之路。
然而他万万不会想到,在他写下杨继盛名字的那一刻,他已犯下了一个最为致命的错误,覆亡之门就此打开。
在隐忍的⽇子里,徐阶时刻注意着严嵩的言行,而他迟迟不动手,是因为他一直未能发现严嵩的破绽。
纵横官场四十余年的严嵩是真正的精英,他虽然贪污受贿,虽然结<img src="in/dang2.jpg">营私,却无人能抓住他的把柄,因为他知道哪些钱可以拿,哪些不能拿,哪些人要打,哪些人要拉。
所以这么多年来,他只受到过一次真正的威胁,然而那位慈悲为怀的夏言先生放过了他,此后他变得更加谨慎小心,狡诈无情。
然而他终于大意了,杨继盛的死劾<img src="in/ji.jpg">起了他的愤怒,混淆了他的思维判断,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杀死杨继盛。
杨继盛就是奔着死来的。
他不受严嵩的收买,不听朋友的劝告,明知毫无胜利的希望,却依然押上自己的一切,以死罪弹劾严嵩,因为他的目的很明确:
只求一死
用死来表达他的愤怒,用死来醒唤胆怯的人们,如同舂秋时的铸剑师那样,杨继盛用他的生命铸就了那柄斩杀奷琊的利剑。
事实证明,杨继盛的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圈套,而严嵩义无反顾地跳了进去。
嘉靖三十四年(1555)九月,正如严嵩所预料的那样,愤怒的嘉靖批示了这封奏疏:秋后处决。
消息传出之后,一个女人在自己简陋的房中,完成了另一封奏疏。
这个女人是杨继盛的<img src="in/qi2.jpg">子,伟人的老婆自然也不是常人,在上书里,这个弱女子提出了一个公平的<img src="in/jiao.jpg">换条件——倘以罪重,必不可赦,愿即斩臣妾首,以代夫诛。
一命换一命,很公平。
严嵩看到了这封奏疏,然后扔进了文书堆里。
杨继盛的<img src="in/qi2.jpg">子文化不⾼,这封文书是她口述,由王世贞写代的,在临刑前,他再次来到狱中,去向他的同年兼好友告别。
王世贞是个讲义气的人,之前他曾多次探监,给杨继盛送来汤药,帮助他熬了下来。
可是事已至此,回天乏术,于是在诏狱中,王世贞和他的朋友见了最后一面。
眼前的杨继盛已经不成人形了,他没有⽗⺟的疼爱,众人的追捧,他很平凡,即使在那支光荣的进士队伍中,他也只是一个为人忽视、沉默寡言的人,辉煌显赫从未属于过他。
而今的他,只剩下了残肢破⾐、遍体鳞伤,还有即将到来的死亡命运。
杨继盛却只是平静地提出了最后的要求:
“我的后事,就劳烦你了。”
杨继盛没有钱,他的<img src="in/qi2.jpg">子也没有钱,对他而言,要想找口棺材⼊土为安,是比较困难的。
王世贞用力地点了点头,这已是他唯一能做的事。
所有的事情都<img src="in/jiao.jpg">代完了,杨继盛即将走向他人生的最后舞台——刑场。
在这最后诀别的时候,王世贞终于不噤放声大哭:
“椒山,事情怎么会到这个地步啊!”然而此时的杨继盛笑了,他倚着墙壁,用残腿支撑着自己的⾝体:
“元美(王世贞字元美),不必如此,”在昏暗的牢房中,他的脸上映<img src="in/she.jpg">出无比自豪的光芒:
“死得其所,死又何惧!”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月初一⽇,杨继盛英勇就义。
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中,手无寸铁的杨继盛,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只凭借他的信念和勇气。
临刑前,他赋诗一首: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历经磨难,矢志不移,叫做信念。
不畏強权,虽死无惧,叫做勇气。
在这一天,严嵩在他的府邸里<img src="in/huan.jpg">庆自己的胜利,而嘉靖依然在西苑继续着他的修道事业。
明朝那些事儿4第十一章勇气(13)
在这一天,杨继盛用他的死向全天下人揭示了严嵩的真面目,之前威风八面,不可一世的严<img src="in/dang2.jpg">就此走上灭亡之路,因为有这样一句古话——众怒难犯。
也就在这一天,努力营救却终未如愿的徐阶,在他生学⾎淋淋的尸首前,领悟了政治斗争的最终秘诀:
对付流氓,要用流氓的方法。
明朝那些事儿4第十二章东南的奇才(1)
严嵩之所以能够肯定那份奏疏上的两个人必死无疑,是因为整治这两人的幕后黑手正是他。
这两个人分别是闽浙总督张经,和浙江巡抚李天宠。
而这两位位⾼权重的封疆大吏之所以会人头落地,只是因为一个无聊的人,去出了一趟无聊的差。
嘉靖三十二年(1553)十一月,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郞,正部级员官张经,被任命为总督前往浙江,他肩负着一个特殊的使命——抗倭。
不久之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李天宠,奉旨来到浙江,取代驻守当地的王忬(王世贞的⽗亲),成为了新的浙江巡抚,张经的下级。
这两位仁兄都察院出⾝,合作得也还不错,面对着⽇益严重的倭寇之<img src="in/luan.jpg">,尽心竭力,⽇夜勤勉。
就在他们埋头苦⼲的时候,嘉靖三十三年(1554),另一个人也来到了浙江,他就是通政司通政使兼工部右侍郞,副部级员官赵文华,可这位兄台既不是总督,也不是巡抚,之所以千里迢迢跑来这里,除了观光旅游外,倒也背负着一个特殊的使命——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