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1]
从天堂到地狱,这大概就是⿇贵现在的感觉。攻击不利,好不容易想了个招,又被天气搅<img src="in/luan.jpg">了。但事实上,一切才刚开始,因为据说地狱有十八层,而他刚进门。
就在二十八⽇下午,⿇贵得知了另一个消息——小西行长就要来了。
作为兵力最多,脑袋最好使的⽇军将领,小西行长轻易摆脫了朝军的纠<img src="in/chan.jpg">,率领船队⽇夜兼程,向蔚山赶来。加藤清正可以死,但蔚山不能丢,虽说平时势不两立,但现在同乘一条破船,只能拉兄弟一把了。
形势越来越严重了,目前久攻不下,士气不振,如果让敌军成功会师,明军就有被分割包围的危险。
敌人越来越多,没有预备队,没有援军。打到这个份上,如稍有不慎,后果将不堪设想。许多将领纷纷建议,应尽早撤退。
经过慎重考虑,⿇贵终于做出了决定——围城。
这是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不已的抉择,但⿇贵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他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就此撤退,敌军将趁势追击,大败不可避免,虽然⽇军援军已到,但决定战斗成败的,却是城內的敌人。只要残敌覆灭,胜利仍将属于自己。
于是他调整了作战部署,派部将卢继忠率军三千堵住江口,组织火炮弓箭,加強防御。⾼策则带兵监视釜山及泗川⽇军,其余队部集结于城下,断绝敌人的一切补给,总之一句话:打不死,就围死!
⿇贵的决定是明智的。因为此时明军处境不佳,⽇军却更惨,基本上算是山穷⽔尽,城內没有⽔源,只能喝雨⽔,粮食吃光了,石头又不能啃。打仗还能提提神,不打就真没办法了。
于是在明军围困两天后,加藤清正主动派人送信给杨镐,表示希望讲和,杨镐倒也实在,说你出来吧,出来我和你谈判。
加藤清正回复,你们明朝人不守信,我不出来。
在我看来,这就是随意忽悠的恶果。
⽇军的境况持续恶化,之前⽇军有两万余人,战斗死伤已达四五千人,躲⼊城的,由于没有粮食⾐被,许多都冻饿而死,到万历二十六年(1598)正月初一,城內仅余四千余人。
⿇贵十分肯定:敌人,只剩下最后一口气。
可这一口气,终究没能<img src="in/ting.jpg">过去。
明朝那些事儿6[1252]
到目前为止,⿇贵的判断一直是正确且周密的,从假象、兵力部署、战略战术、计划变更,都无一失误。
综观整个战役,他只犯了两个错误,两个看似微不⾜道的错误。
然而成败,正是由细节决定的。
第一个错误的名字,叫做心态。
虽然⿇贵准确地判断出了⽇军的现状,做出了继续围困的决定,但他却忽视了这样一点:城內的⽇军固然要比明军艰苦,但双方的心态是不同的。⽇军如果丢失蔚山,就会失去退路,除了下海喂鱼,估计没有第二条路走。所以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顽抗到底。
而明军作为进攻方,占据优势,就算战败,回家睡一觉再来还能打,毕竟是公家的事儿,犯不着玩命。而在战役的最后阶段,这一看似微小的差别,将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
正月初二,外海的⽇本援军发起了嘲⽔般的进攻,明军拼死作战,终于遏制了⽇军,暂时。
正月初三,⽇军发动猛攻,明军在付出重大伤亡后,再次抵挡了进攻,但士气已极度低落,开始收缩阵地。
正月初四,⿇贵做出决定,撤退。
事情已经很明显,敌人异常顽強,此战已无胜利可能,如不立即撤退,必将全军覆灭。在随后的军事会议上,⿇贵做出了具体的撤退部署——城北右路明军先行撤退,其他队部随后跟上,部将茅国器率军殿后。
而统领城北明军的任务,他<img src="in/jiao.jpg">给了杨镐。
这是他犯的第二个错误。
在接到撤退命令后,杨镐带队先行,开始一切都很顺利,队部有条不紊地行进着,但随着队部的行进,越来越多的明军得知了撤退的消息,特别是受伤及患病的士兵,唯恐被丢下,开始喧哗起来。
应该说,在撤退中,这种事情是难免的,如能及时控制,就能平息风波。退一步讲,就算杨镐没能力,控制不住,毕竟有人殿后,也不至于出大事。
然而在蜂拥的士兵里,嘈杂的叫喊声中,杨镐慌<img src="in/luan.jpg">了。
这个厚道的老好人,这个连买<img src="in/gen.jpg">⽩菜都要付现钱的统帅,终于在最关键的时刻,暴露出了他最致命的弱点。
面对眼前的<img src="in/luan.jpg">局,惊慌失措的杨镐做出了毁灭<img src="in/xing.jpg">的决定——逃跑。
局势再也无法挽回。
明朝那些事儿6[1253]
从某种意义上讲,撤退就是逃跑,但两者间是有区别的:撤退是慢慢地跑,有组织地跑,而逃跑的主要內容,只有跑。
杨镐毫无顾忌地带头逃跑了,导领有跑的权力,下属自然没有不跑的义务。一个跟着一个,明军很快大<img src="in/luan.jpg">,四散奔逃。
沿海⽇军趁机登岸追击,明军大败,伤亡惨重,余部退回庆州。蔚山之战就此失败。
此战,明军伤亡共计两万余人,进攻受挫,战线收缩至王京,而⽇军损失也⾼达一万余人,无力发动反击,朝鲜战局再度进⼊了僵持状态。
战争最残酷的地方,其实并不在于死了多少人,有多少财产损失,而是它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开打前可以随便嚷嚷,可要真打起来,那就痛苦了。双方各出奇谋,什么<img src="in/yin.jpg">招狠招都用出来,全都往死里掐,如果双方实力差距大,当场掐死了还好,赔款割地,该⼲嘛就⼲嘛。最恶心人的,就是死掐偏掐不死,你能打,我也不差。
但凡遇到这种情况,双方都头疼,要不打吧,死了那么多人,花了那么多钱,这笔帐找谁算?更何况,还有一个面子问题。
⿇贵面临的,就是这种状况。
蔚山战役之后,明军开始收拾残局。
第一件事是整军队,⿇贵亲自出马,把战败的士兵重新集结起来,并向朝廷打报告,要求增兵。
第二件事是整人,也就是追究责任,首当其冲的就是杨镐。这位仁兄自然没个跑,仗打成这样,作为主要责任人,处罚是免不了的。被言官狠狠地参了一本,搞得皇帝也怒了,本打算劈他,大臣求情,这才罢官免职,没挨那一刀。这位兄弟的事还没完,后面再说。
善后处理圆満结束,可是接下来就难办了。
⽇本方面力不从心,很想和谈。打到今天,独占朝鲜是不敢想了,可毕竟投⼊本钱太多,还是希望多少捞点好处,挽回面子,才好走人。
然而明朝却是死硬派,<img src="in/gen.jpg">本就没想过谈判,别说割地赔款,连路费都不打算出,且毫无妥协退让的意思。
谈是谈不拢了,可要打也打不起来。⽇军虽然人多,但之前被打怕了,只是⻳缩在沿海地区,不敢进犯。估计是学精了,占多少是多少,死赖着不走。
明朝那些事儿6[1254]
明军倒是很有进取精神,总想赶人下海,无奈兵力实在太少,有心而无力,只能在原地打转。
总而言之,谁也奈何不了谁,于是大家只能坐在原地,继续等待。
等着等着,⽇军开始吃不消了。因为他们队部太多,且长期出差在外,国內供养不起,又没人种田,只能陆续往回拉人,在朝⽇军人数随即减至八万。
与此同时,明朝军队却源源不断地开⼊朝鲜,加上⿇贵之前整顿的新军,总数已达七万。
明军从未如此強大,⽇军也从未如此弱小,于是⿇贵认为,行动的时候到了。
万历二十六年(1598)七月,⿇贵再次做出了部署:
东路军,由⿇贵亲率,所部三万人,攻击蔚山。
中路军,统帅董一元,所部两万六千人,攻击泗川。
西路军,统帅刘綎,所部两万人,攻击顺天。
九月七⽇,三路明军正式出征,这一次,没有假象,不用转弯,所有的军队,都将直奔他们的对手。
在当时的⿇贵看来,选择这个时候出征,实在是再好不过了。此时距上次出征已有半年,各部修整完毕。而在此期间,锦⾐卫也来凑了把热闹。事实证明,这帮人除了当特务,⼲间谍也有一套,探明了⽇军的虚实和实际兵力,并提供了大量报情。
出于对特务同志们的信任,加上手里有了兵,⿇贵相信,最后的胜利即将到来。
但是他又错了。
⿇贵不知道的是,锦⾐卫的工作虽然卓有成效,却绝非尽善尽美,因为有一条最为重要的报情,他们并未探知:
万历二十六年(1598)八月,丰臣秀吉病死于⽇本,年六十三。
这位⽇本历史上的一代枭雄终于死了,他的野心也随之逝去,归于梦幻,但他亲手挑起的这场战争,却还远未结束。
丰臣秀吉死后,⽇本方面封锁了消息,并指派专人前往朝鲜,传达了这样一道命令:
极力争取议和,如议和不成,即全线撤退。
撤军⽇期为万历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五⽇,此⽇之前,各军应严加布防,死守营垒,逃兵格杀勿论,并应誓死击退明军之一切进攻。
为保证撤退成功,当时知道这一消息的,仅有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等寥寥数人,连许多⽇军⾼级将领也不知道。
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丰臣秀吉的死讯竟然还是传到了朝鲜,然而没有人相信,因为<img src="in/gen.jpg">据以往的传闻计算,丰臣秀吉至少已经死掉了十多次。
于是,在前方等待着⿇贵的,是⽇军最后的狂疯。
明朝那些事儿6[1255]
第一个到达目的地的,是西路军,主帅刘綎
刘綎,字子绅,江西洪都(今南昌)人。应该说,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猛人。
刘珽的⽗亲叫做刘显,是明军的⾼级军官,而且经常领兵出战,基本上没怎么在家呆过。但值得夸奖的是,虽然他长期不在家,刘珽的教育辅导工作却一点也没耽误——刘显打仗,是带着儿子去的。
自幼出⼊军营,昑诗作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每天见惯砍砍杀杀。有这样优良的家庭教育打底,刘珽很早就体现出了武将的天赋。他不但勇猛善战,而且力大无穷,用的兵器也很特别——镔铁大刀。
所谓镔铁,到底是啥成分,已经无人知晓,但它的重量,史料上是有记载的:一百二十斤。
当然了,一百二十斤的大刀也不算太重,只要⾝体还行,练一练也还举得起来。不过刘綎同志不光举,而且用,其具体用法,史料上是这样形容的——轮转如飞。
每次我看到这四个字,都有不寒而栗之感。
在场战上用这种兵器,那真是想低调都不行,所以很快刘珽就出名了,而且还有一个响亮的外号——刘大刀。
刘大刀不但手里的家伙实在,人也很实在,说砍就砍,从不含糊。万历初年,刘显奉命去西南讨伐蛮族,大刀兄虽然才二十多,也跟着去了,并且在场战上表现活跃,勇猛无畏,立下了战功。
从此他就再也没有消停过。
万历十年,他又跑到了缅甸,把当地人打了个落花流⽔,并被升为游击。之后他挥舞大刀,听从祖国召唤,哪里需要就往哪里砍,国全各地都留下过他的⾝影。到朝鲜战役前夕,他已升任参将。
仗虽然打起来了,却没他什么事,也没人想用他,于是大刀兄坐不住了,自己提出申请,希望带兵去朝鲜打仗。朝廷一想,反正这人闲着也是闲着,就派他去了。
刘綎的运气不错,刚到朝鲜没多久就升了官,当上了副总兵,但在这次战争中,他却并非主角,因为他资历太浅,而且上面还有一个更猛的李如松,所以在朝鲜的这几年,他很少承担主战任务,基本上是配合吴惟忠、查大受等人作战。
明朝那些事儿6[1256]
到万历二十三年,明军撤军时,他奉命留守朝鲜,帮助朝军训练队部,当上了教官,直至再次开战。
现在,他的机会终于到了。
在当时的赴朝明军中,有三支公认战斗力最強的队伍,他们分别是李如松的辽东铁骑、吴惟忠的戚家军,以及刘綎的车军。
作为武将世家弟子,刘綎也有一支隶属于自己的特殊队部——车军。它没有辽东铁骑的迅猛,也不如戚家军善战,却被⽇军认为是最难应付的军队。
车军,共计五千余人,以川人为主。与辽东铁骑和戚家军不同,它是一支混合队部,除了步兵,还有骑兵,火<img src="in/qiang.jpg">兵,当然,还有大车。
具体战法是这样的,每逢出战,骑兵先行,步兵和火<img src="in/qiang.jpg">兵推着大车前进,敌人出现时,即迅速将大车围成圆圈,组成车阵,火<img src="in/qiang.jpg">兵以此为屏障,用火<img src="in/qiang.jpg">对敌发动齐<img src="in/she.jpg">,完成第一波攻击。
待敌军锐气已尽时,便发动骑兵由车阵內冲出,击垮敌阵,然后步兵出击,追歼敌军。
很明显,这是一种攻守兼备的战法,守时滴⽔不漏,攻时锐不可挡,凭借这支队部,刘綎赢得了无数次战斗的胜利。
所以他一直坚信,在自己的大刀和车军面前,所有的敌人都将崩溃,小西行长也不例外。
自从⼊朝以来,小西行长的大部分时间都呆在顺天。与其他人不同,他的脑袋十分清醒,所谓侵朝灭明,不过是痴人说梦,跟着混事就行。现在痴人已经死了,梦也结束了,就等着收拾包袱回家。
可这事八字还没一撇,就来了送行的,而且看架势,是要把自己直接送进海里。
万历二十六年(1598)九月十九⽇,刘綎部<img src="in/bi.jpg">近顺天。
小西行长和刘綎<img src="in/jiao.jpg">过手,也知道车军的厉害。但此时此刻,面对这个可怕的对手,他却并不慌张,因为他已经找到了克制车军的方法。
其实这个方法并不神秘,简单说来就两个字:不打。
反正打不赢,索<img src="in/xing.jpg">不理你,看你还能怎么办?
敌人死不出头,这下刘綎也没招了,只得命令队部強攻,但大车毕竟不是坦克,又不能撞墙,而小西行长坚守营垒,凭借有利地形,多次击退明军。刘綎进攻受挫,只得暂停攻击。
既然攻不下来,刘綎决定,与小西行长和谈。当然,和以往一样,这次也不是真谈。
明朝那些事儿6[1257]
如果评选被忽悠次数最多的将领,小西行长排第二,没有人敢排第一。这位仁兄不但多次被忽,还举一反三,加上了忽人的行列。按说以他在这一行的资历,是不会再相信这类话了。
开始也确实如此,刘綎连续出派了三批使者,小西行长都不信。但刘大刀却是不依不饶,一定要把<img src="in/yin.jpg">招进行到底,又出派了第四批使者。
这次,小西行长终于相信了。他准备出城与刘綎谈判。
然而关键时刻,明军出了叛徒,怈露了刘綎的计划,小西行长又缩了回去。
从沈惟敬开始,再到李如松、刘綎,谈了无数次,被骗了无数次,我相信,即便打死他,下辈子再投胎,他也不会搞谈判了。
刘綎正确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改变了策略,全力监督部下攻城,但⽇军防守严密,多次进攻毫无进展,刘綎毫不气馁,亲自上阵指挥战斗。
然而,十月三⽇,他却突然停止了攻击。
因为在这一天,他得到了中路军的战报。
董一元到达泗川的时间,是九月二十⽇。而他的对手,是岛津义弘。
三年前,当丰臣秀吉听到僧人宣读的诏书,明⽩自己已经上当,怒火中烧之时,曾对沈惟敬和杨方亨说过这样一句话:
“且留石曼子兵于彼,候天朝处分!”
联系上下文,这句话的实真含义是,我把石曼子和他的兵留在那里(朝鲜),看你们(明朝)怎么办!
石曼子,就是岛津义弘。
作为⽇本九州地区的诸侯武将,岛津义弘绝非丰臣秀吉的嫡系,恰恰相反,在丰臣秀吉统一⽇本的过程中,他是一个极其顽固的死硬派,硬到国全基本都被打服,他还硬<img src="in/ting.jpg">着。
然而,丰臣秀吉却对其十分欣赏,多次重用,原因很简单——好用。
⽇本人的<img src="in/xing.jpg">格特点是一<img src="in/gen.jpg">筋,而九洲地区则将此传统精神发扬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无论是做买卖还是打仗,都很实诚,绝不偷奷耍滑,作战时一定在前,撤退时必定垫背,其勇猛顽強连丰臣秀吉也望而生畏。
明朝那些事儿6[1258]
更值得称道的是,直到今天,这里依然是民风犹存。比如说黑社会,经过多年改良,而今在东京⼲这行的,全都是西装⾰履,讲究秩序,遵纪守法,连收保护费都讲纪律,从不随意捣<img src="in/luan.jpg">。
九州萨摩地区的就没谱了,时代不同了,传统一点没丢,但凡遇上抢地盘、谈判之类的事,经常二话不说,拿着刀⾚膊上阵,往死里砍,在⽇本黑社会组织中极具威望,向来无人敢惹。
岛津义弘和他的第五军就属于这一类型,其作战特点是勇猛、凶残,不怕死,即使寡不敌众也敢打,是⽇军的战斗主力。
而岛津义弘除陆上作战勇猛外,还精通⽔军指挥,也算是两栖人才。虽然脑筋不太灵活,但贵在敢玩命,而且他还有一项独门绝技——突围。
所谓突围,其实就是逃跑。岛津义弘最绝的地方就是,他打仗不含糊,逃跑也很厉害,不但逃得准,而且逃得快,专往敌军结合部跑,一眨眼就没影。在后来的⽇本关原之战中,他所隶属的西军全线溃败,剩下他带着一千多人,面对德川家康几万大军的重重包围,竟然还是逃了出去,实在很有两把刷子。
总而言之,此人能攻善守,经验丰富,可算是朝鲜场战上的⽇军名将。
相对而言,中路军指挥董一元就低调得多了,此人名气一般,才能一般,连兵力都一般。⽇军有两万人,他也只有两万六千。
但这位一般的人,有个不一般的先锋——李宁。
这位仁兄的脾气可谓是尽人皆知,每天喊打喊杀,见到⽇本人就拔刀,连使者都砍,差点坏了李如松的大事。
现在,他表现的机会到了。九月二十七⽇,明军刚刚到达泗川,他就等不及了,二十八⽇夜便率军一千,连夜冲⼊了泗川城內。
⽇军准备不⾜,被冲得七零八落,但毕竟人多势众,随即组织反击。李宁由于过于靠前,被⽇军围攻,战死。
但他的死是值得的,董一元带领大军随后赶到,一顿猛砍猛杀,全歼守军,击毙⽇军大将相良丰赖,主将川上忠实⾝负重伤,率领一百余人逃进內城。
內城的守备者,正是岛津义弘,他倒不怎么慌张,因为城內还驻扎着第五军主力一万余人,且地势险要,三面环⽔,易守难攻。所以他打定算盘,在此坚守,等候援军到来。
话虽这么说,但当明军进攻之时,他才发现,自己的算盘估计是打错了。
明朝那些事儿6[1259]
董一元虽然才能平平,却也不是善茬,他庒<img src="in/gen.jpg">就没想过要派人去硬攻,地形如此险要,还是用炮合算。
十月初一,总攻击正式开始。
明军在离城百米处布下阵地,架设大量佛郞机炮,对准城內烈猛轰击。城內⽇军死伤甚多,且火光四起,顾此失彼,一向镇定自若的岛津义弘也不镇定了,当即集合队部,准备发挥他的逃跑绝技。
事实上,他的判断是很正确的,明军的炮火已扫清了外围,城门也被攻破,大批明军已集结待命,只等一声令下冲⼊城內,此时的⽇军已毫无斗志,即将完全崩溃。
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现在打拼已过,七分到手,接下来的是三分。
前方已经没有阻拦,董一元下达了总攻令。
正当他准备拿下最后三分的时候,一阵烈猛的巨响却轰鸣而起——在他的⾝后。
炸爆发生在明军部将彭信古的大营中,并引发了营中火药连锁效应,许多明军士兵被当场炸死,火光冲天而起,军心顿时大<img src="in/luan.jpg">。
事后调查证实,引发此事的,不是⽇军的伏兵,更不是什么忍者之类的玩意,而是全安工作疏漏——失火。
这就真没办法了,命苦不能怨府政。
混<img src="in/luan.jpg">之中,明军不知所措,皆以为是被人抄了后路,纷纷逃窜,眼看到手的泗州城就此落空,原本打算溜号的岛津义弘立即来了精神,出城发动攻击,明军大败。
泗川之战以失败告终,明军损失惨重退守晋州,⽇军侥幸取胜不敢追击,依旧固守原地。
因为此战,岛津义弘名声大振,在⽇本国內被捧上了天,称为“鬼石曼子”其实说穿了,这位仁兄的胜利秘诀只有一条——运气好。
但无论如何,赢了就是赢了,输了就是输了。而输了的结果,是很严重的。
因为除西路军刘綎外,此时的⿇贵,也正处于进退两难之际。
他的东路军于九月底到达蔚山,却无事可⼲。因为自从上次吃了亏后,加藤清正每天都呆在蔚山,一动都不动,打死也不出头。⿇贵攻,他就守,⿇贵不攻,他还是守。总而言之,不打,只拖。
就这么拖到十月份,泗川战败的消息传来,无论是⿇贵,还是加藤清正,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解脫了。
在⿇贵的统一调配下,东西两路军分别撤退,返回出发地,九月攻势宣告结束。
明朝那些事儿6[1260]
在这次进攻中,明军立功心切,⽇军保命要紧,拼了半个多月,战局却无丝毫改变,大家都⽩忙活了。
最郁闷的人是⿇贵,他尽心竭力策划的进攻方案,却无任何效果,实在是比较窝囊。但更让他绝望的是,经过此役,他已经确定,凭借目前明军的实力,是不可能打破场战僵局的,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
⿇贵并不知道,此时距离⽇军撤退,仅剩一个月时间。如无意外,十一月五⽇,⽇军将带着抢掠的无数战利品从容退回国內。而那时,明军只能望洋兴叹,目送⽇军安然撤退。
但一个人的到来,终究还是改变了这一切。
这个人的名字叫陈璘,字朝爵,广东翁源人。
说起来,这位兄弟也算是老油条了,嘉靖末年就当上了指挥佥事,此后又东征西讨,几十年下来,到万历年间,终于当上了总兵。
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破格提拔从来无分,导领赏识一直无缘。游击、参将、副将、副总兵一级级地升,做官做得那真叫艰苦。据说是因为他是广东人,且只会讲粤语,官话(即当时的普通话)讲不好,也听不懂,总不招人待见,所以进步很慢。
而且这人还有个缺点——贪,且不是一般的贪。方式是多种多样,层出不穷:派他去管兵,就放纵手下抢掠民财;派他去镇守地方,就大兴土木,贪污工程款;派去打仗,竟然又克扣军饷。在贪污这行当里,可谓相当之牛。
可就是这么个人物,偏偏极会打仗,而且什么仗都打过。开头在山区打土匪地痞,后来到地方,又管过治安,抓过強盗小偷,还曾跟着一代名将(兼贪污犯)殷正茂混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剿灭了许多叛<img src="in/luan.jpg">军。
算起来,不听招呼的各类人等,只要在陆地上,他都灭过了。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连海上的品种,他也没有放过,海贼、海盗、乃至于倭寇,都在他的消灭范围之內。
可是这位⽔陆两用人才,实在是⽑病太多,谁沾上谁倒霉,所以一直以来,既没人用,也没人举荐(朝士惜其才,不敢荐)。
和平年代,大家不想惹事,这种人就不能用,但战争一来,自然就变成不能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