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句话实在准得离谱。
按照杨嗣昌的说法,清军或许很強,但短时间內,并没有太大威胁,但如果不尽快解决民军,大明必定崩溃。
简单地说,就是先解决內部矛盾,再解决外部矛盾。
为了实现这个意图,杨嗣昌还提出了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在历史上的名字,是八个字:四正六隅,十面张网。
四正,包括湖广、河南、陕西、凤<img src="in/yang.jpg">,六隅,是指山东、山西、应天、江西、四川、延绥。简单地说,这个优秀计划的大致內容,是一部垃圾电影的名字——十面埋伏。
它的大致意思是,国全范围內,设置十个战区,四个主要,六个次要,只要发现民军出现,各地将联合围剿。简而言之,就是划定管辖范围,在谁的地方出事,就让谁去管,出事的主管,没出事的协管。
听完杨嗣昌的计划,崇祯只说了一句话:
“我用你太晚了!”
对于这句话,朝廷的许多大臣都认为,是彻彻底底的胡扯,无论是杨嗣昌,还是他的那个什么十面埋伏,都是空口⽩说,毫无价值,在他们看来,杨嗣昌同志将是第三个被⼲掉的兵部尚书。
然而他们错了,如果说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有一个人能够拯救危局,那么这个人,只能是杨嗣昌。
两年后,只剩十八个人的李自成,和束手投降的张献忠,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所有的转变,都从这一刻开始,魏忠贤、清军⼊侵、民变四起,朝廷争斗,紧张,痛苦,毫无生机,但始终未曾放弃。
或许崇祯本人并不知道,经过长达八年暗无天⽇的努力,他即将<img src="in/ying.jpg">来大明的曙光。
放他去!
崇祯死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诸臣误我!
对于这句话,大多数人认为,是在推卸责任。
但考证完崇祯年间的朝政,我认为,这句话比较正确。确切地说,给崇祯打工的这帮大臣,除部分人外,大多数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混蛋,一种叫混帐。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痛苦,第一种是⾝居⾼位者,第二种是⾝居底层者,第一种人很少,第二种人很多。第一种人叫崇祯,第二种人叫百姓。
而最幸福的,就是中间那拨人,主要工作,叫做欺上瞒下,具体特点是,除了好事,什么都办,除了脸,什么都要。
崇祯每天打<img src="in/jiao.jpg">道的,就是这拨人,比如崇祯三年(1630)西北灾荒,派下去十万石粮食赈灾,从京城出发的时候,就只剩下五万,到地方,还剩两万,分到下面,只剩一万,实际领到的,是五千。
这事估计是办得太恶心了,崇祯也知道了,极为愤怒,亲自查办。
案情查明:先动手的,是户部员官,东西领下来,不管好坏,先拦<img src="in/yao.jpg">切一刀,然后到了地方,巡抚先来一下,知府后来一下,剩下的都发到乡绅手里,美其名曰代发,代着代着就代没了。
结合该案,综合明代史料,崇祯时期的员官,比较符合如下规律:脸⽪的厚度,跟级别职务,大致成反比例增长。
这是比较合理的,位⾼权重的,几十年下来,有⾝份,也要面子,具体办事的就不同了,树不要⽪,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好欺负的,就往死了欺负,能捞钱的,就往死了捞,啥名节、脸面,都顾不上,捞点实惠才是最实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的积累,那是⾎淋淋的。
而且这拨人,还有个特点,什么青史留名、家国社稷,那都太遥远了,跟他们讲道理,促膝谈心都是没用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吃硬不吃软。教育没有用的,骂也没有用,往脸上吐唾沫都没用,相对而言,比较合适的方式是,把唾沫吐到眼里,再说上一句:孙子,我能治你!
比如当年追查阉<img src="in/dang2.jpg">,就那么几个人,研究来研究去,连亲手⼲掉杨涟的许显纯,都研究成过失杀人,撤职了事,还是崇祯亲自上阵,才把这人⼲掉。
再比如这事,案发后,崇祯非常生气,下令严查,查到户部,户部研究半天,拉出来几个人,说是失职,给撤了,准备结案。
崇祯生气了,重装上阵,找出来几个主犯,杀了,剩下的,充军。
总之,崇祯年间的朝廷,是比较混账的,而带头混账的,是温体仁。
温体仁这个人,历史上的评价不⾼:奷臣,彻头彻尾的奷臣。
我之前说过,温体仁是个很有能力的人,精明強⼲,博闻強记,善于处理政务。
所以综合起来,温体仁先生的最终评价应该是,一个很有能力、精明強⼲、博闻強记、善于处理政务的彻头彻尾的奷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