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二章三雍宮之争
长安是大汉的都城,重建长安,除了要恢复皇宮外,最重要的就是重建三雍宮。(小说手打小说)
三雍就是明堂辟雍和灵台,在建筑上它叫三雍宮,但其实只有两座建筑。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但它包含两种建筑名称的含义,而灵台是另外一座建筑。
明堂是皇帝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是大汉最⾼等级的礼制建筑。辟雍就是明堂外面环统的圆形⽔沟,环⽔为雍(意为圆満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満不绝的意思。至于灵台,则是观测天象的地方。
三雍代表着礼制,是大汉的象征<img src="in/xing.jpg">建筑,意义极其重大。
今年,刘虞、孔融、董昭、崔琰、京兆尹王濡五位大臣奉旨筹划重建长安一事,当时他们在奏章中虽然详细说明了重建方案,但因为时间问题,并没有呈递具体的图议。
豫州大战结束后,朝廷各方对五位大臣的重建方案产生了严重分歧,直到九月下旬曾炩回朝后,这份奏议才最终得到认定并形成决策。
十月中,在天子的催促下,董昭向朝廷呈递了刚刚绘制完毕的三雍宮重建图样。新建三雍宮全部仿制洛<img src="in/yang.jpg">三雍宮,并没有什么变化。天子、蔡邕等文武大臣互相传阅图样,感觉都很満意。
崔琰拿到图样后,脸⾊马上就变了。他冲着已经迁升为治书御史的郗虑招了招手。郗虑走到崔琰⾝边低头细看,然后和崔琰小声商讨了几句。
天子以为三雍图样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急忙问道:“两位大人有何意见?”
崔琰躬⾝奏道:“殿下,臣认为,董大人所奏的这份三雍宮图样<img src="in/gen.jpg">本不符合本朝礼制。”崔琰大概有些<img src="in/ji.jpg">动,说话的声音很大,声震殿堂。
霎时,朝堂上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地望着崔琰。
天子非常吃惊,半天都没说话。
刘虞冷哼一声,怒声问道:“崔大人,理由呢?你的理由呢?”
崔琰泰然自若,躬⾝再奏“本朝承继土德,重新定都长安,那么,这三雍是不是应该符合‘古礼’才对?”
刘虞似乎早就料到他有这句话,当即予以反驳“本朝自光武皇帝中兴以来,一直延用‘今礼’。难道崔大人认为‘今礼’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
“当然。”崔琰说道“《周礼》、《孝经》中说,明堂,文王之庙。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盖之以茅。周公所以祀文王于明堂,以昭事上帝。由此可见,建明堂应符合‘古礼’,其应为五室,而不是九室。”
崔琰这句话刚刚说完,朝堂上顿时骂声四起,一片混<img src="in/luan.jpg">。
內务部长刘虞大声驳斥道:“《戴礼说盛德记》中有言,明堂者,自古有之。凡九室,室四户八牖,共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所以朝诸侯。其外有⽔,名曰辟雍。《明堂月令说》中也有言,明堂⾼三丈,东西九仞,南北七筵,上圆下方,四堂十二室,室四户八牖,其宮方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先辈种种遗说⾜可证明,本朝三雍应符合‘今礼’,辟九室,毋庸置疑。”
郗虑当即嗤之以鼻:“戴德大师是孝宣皇帝朝的博士,《大戴礼记》是他选编先儒有关礼仪论述八十五篇而成,距今不过两百多年,但《周礼》、《孝经》呢?距今多少年?明堂到底是五室还是九室,难道还要争论吗?”
荀彧极力支持崔琰、郗虑,他也说道:“郑玄大师曾说过,《戴礼》中关于明堂的记载,虽出于《威德》篇,言明堂应为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但其实都是取自秦相吕不韦所作的《舂秋》,并不是什么古制。另外,讲学大夫淳于登曾说过,明堂在国之<img src="in/yang.jpg">,三里之外,七里之內,丙巳之地,就<img src="in/yang.jpg">位,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宮,故称明堂。明堂,盛貌,周公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五精之神,太微之庭中有五帝坐位。郑玄大师同意淳于登之言,认为本朝立明堂于丙巳,就是由此而来。周人明堂五室,是帝各有一室,合五行之数,《周礼》依数以为之室,德行于今。因此,建三雍应依古礼,明堂应为五室。”
大臣们很快分成两派,在朝堂上吵成一团。
曾炩昏头昏脑地回到了府邸,还没坐下喝口⽔,谏议大夫赵松就来了。
赵松是赵云的远房叔⽗,近些年和曾炩的接触越来越多。曾炩很喜<img src="in/huan.jpg">他飘逸洒脫的<img src="in/xing.jpg">格,喜<img src="in/huan.jpg">和他聊聊天,向他请教一些**上的事,彼此很投缘。看到赵松来访,曾炩急忙把他<img src="in/ying.jpg">到书房,急切问道:“今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怎么觉得朝堂上的气氛越来越不对啊?这个‘今礼’和‘古礼’是怎么回事?和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有什么关系?”曾炩对这些“古礼”、“今礼”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在朝堂上也是被一帮子人吵得头晕眼花,不知所云。
赵松笑着说道:“所谓‘今礼’,最早见于《大戴礼记盛德》,也就是光武皇帝中兴后所采用的明堂制度。《礼图》中说,建武三十年作明堂,明堂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辰,九室法九州,即为现在洛<img src="in/yang.jpg">明堂的九室建筑格式。‘古礼’则是指《周礼考工记》所载的五室明堂之制。至于和今、古文经学有什么关系…”赵松迟疑了片刻后,继续说道“戴德大师是今文《礼》学大家,因此一般来说,持‘今礼’观念的儒士几乎都是今文经学一派,但也有例外,比如蔡邕、卢植两位大人。他们是古文经学大家,但坚持明堂制度为‘今礼’,并把它写进了《汉书》。”
“也就是说,朝中很多古文经学派的大吏也是支持‘今礼’,就是九室明堂制度了?”曾炩问道。
赵松点了点头“总理大人,我急急忙忙来见你,就是想向你解释三雍一事。今天朝堂上,荀大人、崔大人、郗大人等大臣明显占据下风,这对朝廷的新政非常不利啊。”
曾炩暗暗吃了一惊。建一个三雍宮,采用何种明堂制度,会对新政不利?他望着神情严肃的赵松,轻轻挥了挥手“你慢慢说,我仔细听着。”
明堂是周制最重要的礼制建筑。明堂之制自西周开始广为流传。
昔年殷纣<img src="in/luan.jpg">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周公于是辅佐武王讨伐殷纣。后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继而天下服。七年,致政于成王。在先秦典籍中,明堂多为布政之所。《孟子梁惠王下》中说“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如行王政,则勿毁之矣。”其实,明堂之制除了祭祀、布政外,还包括诸如內治、建官、颁朔、望气、大教、学校、养老、尊贤、飨<img src="in/she.jpg">等多项礼制活动。
在儒家经典中,三雍是礼乐教化的象征。
先秦时期,礼乐教化一直是儒家孜孜以求的治国理想,然而在舂秋战国,兵戎纷争,烽火连锦,以礼乐行教化所必需的稳定局面并未出现,儒家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迂阔之学”
本朝立国之初,儒生们期望能“正明堂之朝,齐君臣之位,举贤材,布德惠,施仁义,赏有功”而陆贾、贾谊等学士亦提出了“礼乐教化”安天下的主张。但当时天下刚刚平定,财赋匮乏,将相只能以牛车代步,广设礼乐、详尽制度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在这种內无余财,外有強敌,诸<img src="in/luan.jpg">未平,匈奴又至的混<img src="in/luan.jpg">局势下,本朝初期只能行“⻩老”之学,行无为之政,以便让百姓休养生息。
到了孝武皇帝时期,国事渐趋定安,财赋稍有盈余,这时才有论礼乐、建明堂之议。赵绾、王臧等公卿大臣打算仿照古制,在长安城以南建明堂,但由于“三雍”是儒家礼乐政治的象征,信奉“⻩老之学”的窦太后极力反对。结果赵绾、王臧被迫杀自,丞相窦婴、太尉田蚡被免职。
窦太后死后,孝武皇帝大权独揽,他有能力建明堂了,却没有实施。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孝武皇帝虽然独尊儒术,但本质上还是推行王霸之道,他并不愿意实行礼乐教化的德政。他嘴里所宣扬的德政和他所做的事互相抵触,儒家理想与朝廷行事大相径庭,儒家之说多数是用来装饰政事。
到了孝成、孝元皇帝朝,儒学对国政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士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儒家的理想很难适应现实的需要,不能影响和控制朝政运作,继而导致士人们在礼制改⾰上的反复摇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士人们想了很多办法。
孝平皇帝朝,儒家思想开在朝政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儒学的声势⽇渐提⾼,朝廷开始调整早年在宗庙祭祀、礼仪制度、都城建筑等方面与儒家经典所记载的“古制”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局部修改。元始二年(公元2年),王莽奏请天子,建明堂、辟雍、灵台。元始四年,由古文经学大家刘歆依据《考工记》设计的三雍宮建成,本朝以三雍为代表的礼制建筑从此出现。
这座位于长安南门外大道东侧的三雍宮,完全符合《周礼》中规定的明堂必须位于“国之<img src="in/yang.jpg">”的规定。它外围方院,四面正中有两层的门楼,院外环绕圆形⽔沟,院內四角建曲尺形配房。央中建筑下层四面走廊內各有一厅,每厅各有左右夹室,共为“十二堂”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中层每面也各有一堂;上层台项央中和四角各有一亭,为金、木、⽔、火、土五室,祭祀五位天帝。五室间的四面露台用来观察天象。这是一座五室明堂。
光武皇帝中兴之初,迅速修复了明堂、辟雍、灵台等礼制建筑,以表示其对儒家理念的认同,帮助其推行“修文偃武”之策。
光武皇帝充分利用这些礼制建筑进行礼仪活动,在明堂举行祭祀,在辟雍举行乡<img src="in/she.jpg">、饮酒礼,在灵台辨云物、观休征,大大促进了儒家礼制建筑和儒家礼仪活动的融合,实现了自本朝立国以来儒士们几百年的梦想。
光武皇帝本是儒生,素习经典,他先有王莽托古改制的前车之鉴,后又借助符命而称帝,故而他对儒学的理解既不同于孝武、孝宣皇帝朝的“装点门面”也不同于王莽的泥古,他把礼教和国政有效地结合了起来。同时,光武皇帝的中兴大臣中很多人研习**,他们把儒家德政、礼乐、教化等学说和治国之道结合起来,以儒家学术思想作为国政的指导基础。三雍在儒家学说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国政中同样占据了重要地位。
光武皇帝重视三雍,说明他愿意采用儒家礼乐教化来治理家国,这与孝武、孝宣皇帝朝重视武功霸业形成了鲜明对比。光武皇帝认为三雍不仅仅代表了本朝建筑合乎礼制的特点,也代表朝廷要強调“德治王政”要重视礼乐教化,反对侧重于武功霸业,所以他所采取的明堂制度也完全和过去不同,他采用的是九室明堂制。
今天,朝中的大臣们要求仿照洛<img src="in/yang.jpg">明堂重建三雍,要求继续实施九室明堂制,其用意是什么,不言而喻。
“三雍不是一座建筑,它是礼制,礼制是儒学的基础,儒学是国政的灵魂,它对朝政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赵松郑重说道“大人,如果朝廷采纳了九室明堂制,很显然,朝廷的中兴策畴会渐渐向‘修文偃武’的方向发展,将来,也许就是几十年后,现在的中兴策略极有可能被彻底推翻,大汉可能会重蹈覆辙,再次走向败亡。”
曾炩霍然醒悟,说了半天,还是中兴策略之争。
“看样子,这个朝廷要换换了。”曾炩冷笑道“有些人太老了,想法和我们的差距越来越大,该回家享享清福了。”
“明天,请荀大人、郗大人来一趟,我们好好谈谈,想个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