栻和马万三两人和赵桓等人一起去中原。
两拨人两艘船,都是在登州靠的岸。
时隔几年不见,登州没有生太大的变化,要说有变化,那就是比起几年前萧条了许多。
只因为西域括田所终于把手伸到登州来了。
西域括田所是政和初年太监杨戬奉宋徽宗之命所建,旨在为朝廷增加公田。这个初衷很难说好或是不好,只不过西域括田所成了暴政倒是真的,杨戬拿了<img src="in/ji2.jpg">⽑当令箭,四处搜刮民脂民膏,指民田为公田,但有不如意者尽派小吏兵丁解⼊大牢,⼊者生死不论。在这一点上杨戬比朱勉做的更为过份,两人搜刮的手法差不多,但杨戬搜刮的力度却更要大上许多倍,可能因为杨戬是个太监吧,搜刮起来比正常人更狠,而等到一年多以后另一个太监李彦接手西域括田所之后却做的比杨戬更为过分。
此时的京东、河北、河东各路可谓是民怨沸腾,流民一⽇比一⽇多,无家可归又无路可走的流民纷纷起义,攻打县城州府杀戮官吏开仓放粮无所不为。
京东东路派了三千噤军前来护送赵桓一行,看着这些⾐甲鲜明的士兵,赵桓总算有了底气,说话声音都大了许多。
而赵栻这方面只有五百士兵,金吾卫不可能远离辽<img src="in/yang.jpg">,这次只是有折可保领了五百普通士兵护送赵栻他们。唐军都是红⾐黑甲,虽然论及士兵的战力和勇武唐军远甚与宋军,但在卖相上来说却比起大宋噤军远有不如,一⾝火红的战⾐外甲一⾝黑不溜秋的铠甲,很明显没有穿着一⾝⻩褐⾊战⾐着亮银⾊铠甲的大宋噤军来得昅引人地眼球。
所以。一路上赵桓恢复了一国太子应有的作派,颐气指使,看人都是居⾼临下的,那谱摆得…而各地官府也<img src="in/ying.jpg">来送往,惟恐不够周到。
一国太子吗?赵栻冷眼看着这一切,每当赵桓用一种居⾼临下的态度“召见”他的时候他却是一如既往地不冷不淡,既不曲意奉承,也不刻意回避,更不会无视,他只是做到一个使者的本分罢了。
汴梁城依然繁华依旧。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描述的一点都不夸张,甚至某些方面张择端并没能刻画出来。
宋朝是国中各朝之中最繁华富庶的朝代,这是事实,后世的那些汉奷拼命吹嘘地康乾盛世<img src="in/gen.jpg">本就不能跟宋朝比。大宋朝总计有人口八千余万(一说九千万出头),各种工业展得十分的好,而且据史料记载宋朝已经出现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各种工场作坊的规模越来越大,等闲一家拥有匠人过千的作坊并不是少见的特例——大宋一年的赋税一般有六千到八千万贯,好些的甚至能达到亿万贯之多,其中过八成来自工商税。
宋朝也是唯一一个不噤止明文商业的朝代。朝廷虽然兴儒,但对工商业却抱着既不也不反对的态度。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施行“⻩老之道”对工商业放任自流。
就现在来说,宋朝地经济比大唐要好得多的多,就gdp来说更是強过大唐不止一筹。
五百唐军被赵桓组织在汴梁城外,东京噤军专门空出一个军营来安置这五百人马,而且,赵桓还知会那些噤军将领,让这些人另外派遣大军就在唐军营寨左近安营,隐隐间将这五百唐军包围起来。
却说赵桓将赵栻和马万三留在国宾馆就匆忙忙地进宮去见宋徽宗。
“什么,你说那林靖文拒绝了朕地封赏?”
御书房之中宋徽宗一脸的不能置信。这种事当然不能放在朝堂上去说,赵桓专门等到下朝之后通过⻩门官通知了宋徽宗,现在在场的也不过只有寥寥数人而已。
其中就包括蔡京,这厮现在的脸⾊很是精彩。说不上有什么具体的神⾊,愤怒、怀疑、惊讶,种种反应不一而⾜。甚至有些后悔,可见他现在的心理是多么的复杂。
“启禀圣上,也说不上拒绝,实际上在微臣到达辽东之前林靖文就已经在准备称王建国了,微臣的封赏圣旨并没有机会宣读。”
童贯眼珠子转了两转,这个时候却跳了出来,慷慨<img src="in/ji.jpg">昂地道:“官家,依奴婢看官家应立即下旨讨伐林靖文,些许叛逆不能让其长成气候,也可以告戒天下其他别有用心的人。”
“不可。”种师衡立马反对:“不说逆林远在辽东与我大宋隔海之遥,讨逆十分困难,且说那辽东的实力,我等对辽东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事实上要不是户部员外郞6大人上奏,我朝对林逆地情况实是<img src="in/gen.jpg">本就不曾知晓,如此敌势不明,擅自出兵实乃兵家大忌,万万不可啊陛下!”他说的6大人
州6家在朝中的代表。
童贯马上反<img src="in/chun2.jpg">相讥:“可是种师大人,若是朝廷不讨伐林逆任其逍遥,则我朝廷脸面何存?朝廷的威望何存?若天下群起相效又当如何?奴婢以为,官家应立即下旨宣布林靖文为叛逆并派兵讨伐辽东。”
种师衡大怒,指着童贯地鼻子就骂:“把你个阉人,敌势如此不明的情况下擅自出兵,你这阉人不懂军事就别在那里大放厥词,徒惹人笑话。至时若我大宋国师因料敌不明乃至不敌而还,你这阉人可要承担全部罪责。”
“种师大人这话可就不对了,”被种师衡口口声声“阉人”、“阉人”地当面指着鼻子骂,是人都难以忍受,何况童贯还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人。这下他地怒气也被骂出来了,指着种师衡就道:“种师大人口口声声说我朝国师必败,却不知种师大人如何说的此话?实在是有辱我朝军威,官家,种师衡如此辱骂军威,还请陛下治他以罪。”
童贯这厮也算精明。这会儿他也不说出兵讨伐辽东的事了,敌势如此不明的确不宜出兵,他现在只是揪着种师衡刚才话语里的⽑病不放,绝口不提出兵地事。
安公焘皱着眉头想了想,却不理会种师、童二人的争执,却问赵桓“殿下,微臣敢问那辽东实力如何?带甲几许?疆土几何?钱粮广否?”
这是关键,听安公焘这么一问,种师衡和童贯也停了下来。两双眼睛都往赵桓看过去。
“详细情况本王亦是不知,”赵桓开口第一句话就让人大失所望,却听他说道:“辽东以法治国且律法森严,但有怈露国事者皆斩,且祸及家人亲族,辽东少有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议论国事者,本王虽多加打探,但得来的消息却不多。”
“虽然消息不多,不过本王总是听得几样消息的。一是辽东刚刚立国,人心未稳且国库空虚。这个消息目前辽东人人皆知。虽不曾多加议论,但<img src="in/gen.jpg">据本王的观察。辽东现在有辽国的遗老遗民不服林靖文,这些人正伺机反叛。至于辽东国库空虚,这个很明显,辽东百废待兴,正是应该大兴土木展政民的时候,但辽东官府的举措却不多,若不是国库空虚实在很难解释。”
—
“另外一点不用调查也知道,辽东四面皆敌,西面有辽国,北面有金国。东面有诸多女直部族也跟辽东不大对付,南面的⾼丽更不可能对辽东抱有好感。是以,辽东实是处在四面楚歌的状态,一旦有个机会让其四面地势力联合起来——不。不需要全部联合,只要有那么一两家联合起来与辽东为敌,则辽东必亡。”
“善!”安公焘喜动颜⾊。大赞道:“理应如此才对,按照常例刚立国的理应是民心不稳国库空虚四面皆敌,殿下所言正合此理。”
种师衡也是连连点头,道:“正是如此。如此一来,我朝直接派兵讨伐辽东也不是不可行,只是,此事还需要详细谋划才是。”
“对了,还有一事微臣要禀报陛下。”赵桓颇为小心,先小心观察了一番宋徽宗的神⾊,见他连连点头脸⾊轻松不象是会怒的样子,这才说道:“十七皇子栻已投靠林靖文,被那林靖文命为伪唐枢密大臣,位列三公,他此刻却作为使节出使我朝,现已到达东京。”
“什么?”宋徽宗和一众大臣面面相觑,更加难以置信。
以别国的大臣为臣,还是一个皇子?貌似自中原有史以来这样的事屈指可数,在座的除了一个童贯之外都是<img src="in/bao.jpg">学之士,他们对历史都<img src="in/shu.jpg">悉的很,历史上这样的事也不是没生过,但都生在上古时期。夏、商、周三朝都有生,舂秋战国乃至秦朝这样的事比比皆是,晋国地大臣跑到齐国去求官,赵国的武将跑到秦国去带兵…在当时这样地事不算希奇,上古嘛,大家都在同一个天子之下,从这一点来说无论在哪国为官都是天子之臣,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但现在是宋朝,自两汉之后只闻皇帝不闻天子,这样的事别说生,连听都没听过。
満座的人都不相信,赵桓不得不重复一遍:“伪唐以十七皇弟栻为枢密大臣,位列三公。”
“这个世界真是太狂疯了。”如果宋徽宗是个穿越人士他肯定会来上这么一句,但是很可惜,他不是,他现在也只是眉头大皱,随即面有喜⾊地道:“且不说赵栻是否叛国,这一点先抛到一边,朕现在考虑的是,是否可以让赵栻背叛伪唐?伪唐新立,本就人心不稳,若朕让赵栻在伪唐內部<img src="in/luan.jpg">来一气,则伪唐岂不似乎旦夕即亡?”
“这不可能。”赵桓还以为他的皇帝老子会想出
主意,原来却是这么个弱智的主意“赵栻或者对那忠心,但依微臣观察,其对伪唐甚是向往,赵栻是不会背叛伪唐的,这一点微臣可以肯定。”这个时候他想起了在辽东的时候赵栻跟他说起的那番话:
“大王想地不是象大宋那样在异族的铁蹄下芶延残<img src="in/chuan.jpg">,而是服征。大王想服征金国、辽国,乃至收复先唐朝我们汉人失去的安西、北庭还有安南,更甚至,大王想完成先唐想做但没能做到的事。打过天山,打到云和山地那一边去。”
想着赵栻说这番话的时候眼中地那抹狂热和向往,赵桓明⽩,赵栻已经跟大宋不是一条心了,大宋完全不能给他提供实现梦想地舞台,而大唐能。从那一刻起赵桓就知道,赵栻已经是人唐,而不再是宋人,即使亲⾝⽗亲宋徽宗下令,只怕赵栻也只是当个笑话看一看然后就随手丢到一边去。
赵桓将赵栻的话原封不动地重述了一遍。尤其是那一句“打过天山,打到云和山的那一边去”这句话更是被他着重強调。
宋徽宗对此嗤之以鼻,蔡京跟他的反应差不多,童贯则是感到莫名其妙,而种师衡却是听的眼睛一亮,嘴里反复地念叨着“打过天山,打到云和山的那一边去”看他的神⾊似乎比赵栻更为狂热和向往。赵桓已经见过赵栻的样子了,为了这句话他甚至可以放弃皇子的⾝份背宋投唐。现在再看看种师衡地反应,他不仅有些担心:伪唐会不会把种师大人也给拐去?难道这句话就那么昅引人?
安公焘虽然挂的是枢密使的职位。但他毕竟是文人,<img src="in/gen.jpg">本就没有真正武将的那种热⾎和豪迈——也就是说,他不可能向往沙场,恰恰相反,安公焘对打仗极为反感,认为那是“国之凶器”听了赵桓的话,安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那林靖文即使称王也应该是一个暴君。兵者,国之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作为一国之君,岂能把战争挂在嘴边上?非明君所为也。从这一点看林逆不⾜为虑。”
真的不⾜为虑吗?想着辽东的那些从逆之民说起自家大王的那抹狂热和感<img src="in/ji.jpg">。赵桓很难同意这种看法,不过他也不会蠢到反驳出来,再说,安公焘的这种看法他自己也是同意地。
宋徽宗赞许地对安公焘点点头。“安爱卿所言极是,林逆不⾜为虑。不过,”他的目光一冷。道:“既然那赵栻不顾⽗子之情君臣之仪背叛于朕背叛大宋,那就别怪朕亦不念⽗子之情。童爱卿…”
“臣在。”童贯心中一喜,看来在那些正统武将和他之间官家还是比较信任他地,这次也不例外。不过他却不敢把这种喜悦表现出来,宋徽宗不是一个明君,更加不是一个強势的皇帝,加上宋制不杀大臣,宋徽宗甚至从来没有下旨杀戮一个士大夫,可是现在他却要杀自己的亲生儿子…看来官家是真的怒了。
确实,不杀大臣那是表示皇家有包容之心,可以昅引大臣更为赵家卖命,但很少有人能容忍自己儿子的背叛,这就跟人们对汉奷的痛恨更甚于略侵者是一个道理。
不过,没等宋徽宗的话说出口,安公焘就脸⾊大变,他当然知道宋徽宗现在起了杀心,连忙劝道:“陛下三思!十七殿下毕竟是陛下亲生骨⾁,杀之不详,且为不义。况且,十七殿下毕竟年幼不明事理,只因受到逆贼鼓惑才投了逆贼,十七殿下心里定是没想过背叛陛下的,还望陛下饶恕十七皇子。”
不管是出于什么心思,赵桓也连忙帮腔:“微臣附议。十七弟毕竟年纪幼小,又被林逆鼓惑了几年时间,少年人一时头脑热做出些出格的事也不是不能理解,还望⽗皇念及⽗子情义饶过十七弟。”
“微臣亦附议。”种师衡也在一旁劝道:“十七皇子只因年少不更事才犯下如此过错,并不是有心背叛陛下,还望陛下宽恕其罪。”
蔡京眼珠子一转,也拜道:“太子殿下和两位大人所言极是,还请陛下饶过十七殿下。”
毕竟是亲生儿子,宋徽宗也不忍心真的杀了,见人人都来劝,他也就就坡下驴。顺势下旨:“既然众位爱卿求情——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童爱卿,你领殿前兵马去将那个逆子抓来——不,朕不想见这个逆子,你且将其软噤在宗人府,不奉诏不得出。”
“是,微臣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