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王宁跟莫小贝一家的气氛如何,京城大店酒热火朝天的后厨,店酒大堂经理突然快步走了进来,对着正在查看厨师的厨师长喊道:“老李,老李,你过来一下!”
李经理四十岁上下,有着跟其他厨师差不多的形象,膀大<img src="in/yao.jpg">圆,再加上总是笑盈盈的,看着像是庙里的弥勒佛。
有些<img src="in/shu.jpg">悉的客人喜<img src="in/huan.jpg">跟他开玩笑,对着拜拜,说是在拜弥勒佛在世。他也不着闹,只是笑一下,打趣几句。作为京城大店酒的厨师长,他在店酒的地位同样不低。
能够在名厨云集的京城大店酒占据一席之地,除了厨艺之外,更主要的是他是厨艺世家,尤其拿手京城菜。
京城菜又称京帮菜,它是以北方菜为基础,兼收各地风味后形成的。京城以都城的特殊地位,集国全烹饪技术之大成,不断地昅收各地饮**华。
明清两代,在京城经营饭店的主要是牡丹人,故牡丹菜在市面上居于主导地位。昅收了汉満等民族饮**华的宮廷风味以及在广东菜基础上兼采各地风味之长形成的谭家菜,也为京帮菜带来了光彩。
京城菜中,最具有特⾊的要算是烤鸭和涮羊⾁。烤鸭是京城的名菜,最早的烤鸭店老便宜坊是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614年)从古都迁来的,说明它源出江南;但京城鸭是人工饲养的优良品种,烤制上又有明炉、焖炉之别,故京城烤鸭已远非南京烤鸭所能比。涮羊⾁、烤牛⾁、烤羊⾁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法,辽代墓壁画中就有众人围火锅吃涮羊⾁的画面。现在,涮羊⾁所用的配料丰富多样,味道鲜美,其制法几乎家喻户晓。
另外,京城还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名食,如:原为清宮小吃的千层糕(88层),随着清王朝建都京城而出现的美食萨其马“致美斋”的名点萝卜丝饼,谭家菜中的名点⿇茸包“正明斋”的糕点“月盛斋”的酱牛⾁“天福号”的酱肘子“六必居”和“天源酱园”的酱菜“通三益”的秋梨膏“信远斋”的酸梅汤等。这些食品,虽不是每个市民都能吃到,更不会成为人们的⽇常食品,但它毕竟为京城人的饮食生活增添了光彩。
过去,京城的饭馆多种多样,有大有小,有南有北,有中有西。中餐馆大约分五种:一是切面铺、包子铺、饺子铺、馄饨铺等,单卖面食。二是二荤铺子,《旧京琐记》云:“二荤铺者,率为平民果腹之地。”所谓“二荤”即只卖猪羊⾁炒菜,主食卖馒头、花卷、烙饼、拉面(抻面)。
三是规模较小的馆子,有特⾊菜肴者,店名往往称某某轩、某某舂,如“三义轩”、“四海舂”等。
四是中等馆子,也叫饭庄子,有许多雅座,可以摆十桌、八桌宴席,一般叫某某楼、某某舂、某某居等。五是大饭庄子,专门做红⽩喜事、寿辰、接官等各种大型宴会的生意。常有几个大院子,有大罩棚,有戏台可以唱堂会戏。
酒席一摆就是几十桌、上百桌。名字一律叫某某堂,如福寿堂、同兴堂等。
过去卖西餐的饭馆,京城叫“番菜馆”卖面包、汤、菜等。东瀛人开的饭馆,卖西餐的叫“西洋料理”卖中餐的叫“支·那判理”
宮廷饮食是华国饮食文化中最特殊的一部分。虽然它与平民饮食有着天壤之别,但也并非空中楼阁。一般认为,清代皇室饮食是以牡丹菜、苏杭饮馔和満族的固有饮食为主,并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御膳房是为皇帝设的饮食机构。在清宮內有两处,一是景运门外的膳房,又叫外膳房、御茶膳房。它平⽇并不为皇帝备膳,只在大宴群臣时制作“満汉全席”也为值班大臣备膳。
另一处才是专为皇帝服务的“大內御膳房”位于养心殿侧。此外圆明园、颐和园等御园內也有“园庭房”皇帝出行要带一个御膳班子。慈禧一次巡行奉天,置备一列16节的专车,其中有4节就充当临时御膳房,车厢內单是灶就备有50座,厨师杂役一二百御膳房下设五个局:荤局、素局、挂炉局、点心局、饭局。
御膳房的菜点都有严格要求:第一,配料有严格规定,不得任意增减更换。第二,主次关系有严格区分,不能影响主料的原味。例如**,无论使用哪种调料,都不能影响<img src="in/ji2.jpg">的原味。第三,不准任意使用调料。例如**汤,不许添加别的⾁料。后妃们另设膳房,并有严格的等级之分。地位⾼的,常例饭费达50两⽩银,低的“贵人”、“常在”也有十两⽩银。
妃子一级的可享受如下的待遇:“每月小口牲(指<img src="in/ji2.jpg">鸭等)10只,羊⾁15盘,六安茶叶14两(旧制16两为1斤,约合公制500克。以下皆同),天池茶叶8两,每月猪⾁9斤,陈粳米1升3合5勺,⽩面3斤8两,⽩糖3两,核桃仁1两,晒⼲枣1两6钱,香油6钱,⾖腐1斤8两,粉锅渣8两,甜酱6两5钱,醋2两5钱,鲜菜10斤,茄子8个,王瓜(⻩瓜)8条。”
清代宮廷里,皇帝每⽇有两顿正餐,即早膳与晚膳,早膳在清晨6点到8点,晚膳在中午12点到2点。正餐之间,还有小吃,随时伺候。
一般正餐要用100碗菜,小吃每次也要20碗到50碗。皇帝的⽇常饮食,爱新觉罗·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有这样一段回忆:“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莫过于吃饭。关于皇帝的吃饭,另有一套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
到了吃饭的时间,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img src="in/dang.jpg"><img src="in/dang.jpg">,直奔养心殿而来。。
平⽇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这些菜肴经过种种手续摆上来之后,除了表示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我每餐实际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因为太后太妃们都有各自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级厨师,做的菜肴味美可口,每餐总有二十来样,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远远摆在一边,不过做个样子而已。”
溥仪回忆的,基本上是清帝逊位后留居紫噤城时的情况,较“乾嘉盛世”时皇帝的饮食逊⾊多了。请看从清宮里保存的《膳底档》中抄录的乾隆皇帝的一顿正餐:“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卯初二刻,请驾伺侯,冰糖炖燕窝一品,用舂寿宝盖钟盖。“卯正一刻,养心殿东暖阁进早膳,用填漆花膳桌摆:燕窝红⽩鸭子南鲜热锅一品,酒炖⾁炖⾖腐一品(五福珐琅碗),清蒸鸭子糊猪⾁鹿尾攒盘一品,竹节卷小馒首一品(⻩盘)。舒妃、颖妃、愉妃、豫妃进菜四品,饽饽二品,珐琅葵花盒小菜一品,珐琅银碟小菜四品。随送面一品(系里边伺候),老米⽔膳一品(汤膳碗五⾕丰登珐琅碗金钟盖)。额食四桌:二号⻩碗菜四品,羊⾁丝一品(五福碗),***八品,共十三品一桌;饽饽十五品一桌;盘⾁八品一桌;羊⾁二方一桌。上进毕,赏舒妃等位祭神糕一品、盒子一品、包子一品、小饽饽一品、热锅一品、攒盒⾁一品、菜三品。”
另外,每⽇还有点心小吃。清朝末期,膳食上最奢侈的当属慈禧太后。她一⽇的饭费,不仅远远超过光绪皇帝,甚至连最会吃喝玩乐的乾隆皇帝也难与她相匹。慈禧晚年,令御医们配制各种滋补药膳,对后世人制做药膳影响颇大。
帝后们食用的大米,既有各地的“贡米”也有京西⽟泉山附近及京城南苑等地产的“御米”
据说清康熙皇帝曾在大內的丰泽园选育出一种质量极佳的⽔稻,米粒带红⾊,常供宮內食用。帝后们食用的山珍海味,多由各地迸贡而来。地方官们竭力搜寻各种珍异食物,以供皇室使用。
熊掌、“飞龙”镇·江的鲥鱼,南方的荔枝等,常常要通过驿站,飞马传送至京城。一般的蔬菜,多由京郊的菜农供给。菜农们园艺⽔平很⾼。《五杂俎》里记载:“京师大內进御,每以非时之物为珍,元旦有牡丹花,有新瓜。。盖置坑中,温火<img src="in/bi.jpg">之使然。”
就是说,菜农们很早就会使用温室,超越季节培植果蔬,以供皇室不时之需。宮廷里需用的牛啂、牛羊⾁由专门的机构“庆丰司”提供。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元明清历代的帝王们,专门饮用⽟泉山的⽟泉⽔。京西的⽟泉山离紫噤城数十里远,皇家每⽇都要用新鲜的⽔,因此,每⽇都要用数十辆⽔车排成长长的队伍,在天亮以前把⽔运到紫噤城里,以供一天之需。
宮廷里也过四时八节,其中最隆重的节⽇要属新舂元旦(舂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冬至节。皇家过年最热闹的是除夕这天。皇帝一家平⽇里是难得在一起用膳的。只有年节,才特许后妃们陪宴。除夕之晨,皇帝与皇后、妃嫔们在重华宮共进早膳。
早膳一般有拉拉(⻩米饭)、饽饽、年糕等,花样多至十品到二十品,但这不是正式的除夕大宴。除夕团圆年饭要于申正(下午4时)在保和殿或乾清宮举行。家宴上备办的烹饪原料主要是満族传统食物。
如在清宮的膳食档案中记有乾隆四十九年举办除夕筵宴中所用的物料的数额,其中乾隆皇帝御桌酒宴所用的物料数额为:猪⾁65斤,肥鸭1只,菜鸭3只,肥<img src="in/ji2.jpg">3只,菜<img src="in/ji2.jpg">7只,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野猪⾁25斤,关东鹅5只,羊⾁20斤,鹿⾁15斤,野<img src="in/ji2.jpg">6只,鱼20斤,鹿尾4个,大小猪肠各3<img src="in/gen.jpg">。另外,制点心用⽩面5斤4两,⽩糖6两。
这些物料大多是“关东”所产,反映出満族的固有食俗。在年除夕这样的环境下,品尝故乡风味,反映了皇家在进食上的心理。除夕宴席上,皇帝的宴桌摆在正中,上边共摆路八膳品。据记载,乾隆四十一年,除果盒外,全桌路八共摆膳六十三品。
在膳桌东边,还要摆<img src="in/nai.jpg">等点心及南小菜、清酱、酱三样、老腌菜等四品菜。靠近皇帝跟前,左面摆金匙、叉子,右面摆羹匙、筷子,正面摆筷套、手布和纸花。
后妃们的陪宴宴桌分左右两排,设在皇帝宴桌的左前方和右前方。后妃尊卑有别,使用的餐具亦有差别,陪桌上仅设点心和小菜。未初二刻,皇帝在乐声中升座,接着皇后等依次⼊宴。
先给皇帝上汤膳。待皇帝汤膳盒盖拿出宮后,方给后妃上汤膳。上<img src="in/nai.jpg">茶的次序也是如此。茶桌撤下后“转宴大席”开始。
所谓转宴大席,就是将宴席上的各类膳品、陈设(花瓶、筷子、叉子、果盒除外),从皇帝桌前开始,在陪桌上转一遍,意为全家共同享用。转宴之后,摆酒宴。皇帝酒膳一桌分五路共四十品,后妃酒膳每桌十五品。皇帝在丹升大东乐声中进第一杯酒,后妃接次一一进酒。酒后进果茶,接着后妃起座,皇帝离宴,祝颂之乐奏起,家宴始告结束。
清末时,皇帝在除夕这天,早膳和晚膳各加添安膳一桌,每桌之菜多达数十品。正月初一的早晨,皇帝在接受百官朝贺之后,多在保和殿赐众王公大臣饭,午后则在太和门外大宴群臣。
宴会十分隆重,伴有礼乐歌舞。群臣在跪拜山呼之后,⼊席分享皇帝的恩泽。中秋节慈禧太后以前,宮中过中秋节并无特殊之处,一般是在天香亭,有时在承德避暑山庄的烟波致慡院中,设祭桌。祭品为月华糕及各种时鲜瓜果。月饼码成塔状,上小下大。垫底之饼直径逾70厘米,上面装饰着广寒宮、月桂图案,造型精美。端顶的小月饼皇帝要赏给//宠//爱的妃嫔,馅心绵软的敖尔希哈月饼,皇帝要敬奉给皇太后。大月饼多切碎后分赏给众臣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