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含志前来,很快就获得了方信的召见
此时,总督府外表还是旧观,但是里面,经过多处改造,不但宽敞雅洁,园林与院落浑成一体,布局清幽,水石为衬,最关键的,却是清理了整个府地的结构,复道回廊与假山之间,都隐蔵着宿卫。
就算如此,整个结构丘壑宛然,精妙古朴,极具诗意,让人叹为观之。
无论是园林,还是亲卫系统,都使见识者心惊。
自林而入,到了一处外殿,更是布満了亲卫,个个虎背熊腰,膘悍异常,见微知著,可见李睿现在的实力。
就在这时,门口迎出方信。
彭含志一眼就见得了此人,迅速和当年的印象结合起来,方信现在已经三十八岁,却看上去只有三十左右,虽⾝穿便眼,但是整个人不自觉就有一种威仪。
彭含志此时为五品,官职相差太大,当下依礼下跪叩首:“下官文林馆学士彭含志,见过镇南侯。”
方信神态从容的相扶,说着:“彭年兄不必多礼,前来辛苦了,快快入內奉茶!”
这个时代,科举制度中同榜登科者称为同年,互称年兄,但是官职太过悬殊的话,这就是相当客气的话了。
彭含志心中一惊,见其多年不见,举手投足,顾盼之间,深沉內敛,待人处事,谦恭有礼,又含威而凝,果是盛名无虚。
彭含志从袖子中,取出一封书信,向前几步,说着:“不敢。上官西江省布政使裴公,有信呈给镇南侯!”
方信接过来,先放到文案上,说着:“原来是探花郎,探花郎这些年来,政声远扬,名动天下,我是久仰的紧了…彭年兄不必据礼,坐吧!”
这时,就有侍女上前。端是丽⾊,为其上茶,这时可没有地球上清朝端茶送客的道理,敬茶之后。方信端起茶杯,笑的说:“一杯淡茶。少迎年兄,年兄请品之。”
彭含志捧起茶盅,呷了一口,赞了一声:“好茶!”
彭含志喝了一口,放下茶盅。说正容说着:“镇南侯,下官有一念。不知可言否?”
“年兄请说。”方信说着。
“那容下官坦言,侯爷自贫寒而出,十五中秀才,十八岁中举,二十榜眼,金榜题名,二十一就以县令歼三千蛮兵,得以封爵,二十二就著六书,开前人未发。继圣贤之学。轰传天下。”
“二十三任晏阳省南云郡知府,六年治一方。活民数十万,是以有大功,值三十三,就为巡抚,数年间,灭蛮王,平全省,救百万军民。”
“古人云,圣贤之道,在于三立,是以立言、立功、立德,镇南侯为县为府为省,都文治万民,施以教化,武破贼兵,施于太平,至此受恩活民何止百万?奉先帝之命,率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于前,献于太庙,这功之⾼,华华数千年,为人臣者,也不过百数,此是立功!”
方信听了,不由嘶的一声,的确,这二十年辛苦,才奠定了现在的局面。
“论语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镇南侯著六书,这十数年前轰传天下,虽有争议却不掩其明,镇南侯可知,就连吾之上官,西江省布政使裴公,读之也赞不绝口,说言先圣之微妙大义,为历朝治政开道,堂皇数千年,能立言者,又有几人?有者无一不享配宗庙,立于圣人左右,镇南侯此立言也可不朽!”
“镇南侯自此,两者并有而成赫赫,历数海內英雄,史上名臣,能与镇南侯相比者,寥寥也,能得再立德,千古之下,几人能三立兼备?圣贤当年,也只立言立德,未有立功不知侯爷可愿听吾一言。”
“彭先生尽管说来。”方信向前一倾,说着。
“一切回本归元,自是镇南侯文武具备,英雄之才,然若无先帝提拔,即便像侯爷这样的英雄,怕也是难得用武之地。而今海內汹汹,却非天子失德失政,请问镇南公,是欲起兵掠土以逞私欲,抑或愿立德而使三立圆満,近于名教亚圣,功业千秋呢?”
方信听了,微微变⾊,默然不语,片刻后,说着:“欲图起兵又怎样?”
“镇南侯此时麾下十万虎贲,诚然文武济济兵強马壮,然大楚虽倾乱如此,却非天子失德暴虐,而是篡臣谋逆,天下士民之心,还在正统,镇南侯如出兵攻得它省,已是叛逆,与⾼逆何异?我家上官裴公,家世源博,素有名望,必与镇南侯死战,裴公登⾼一呼,天下名士如山川流入,镇南侯举世为敌,敢问又有几分胜算?”
“无论胜败,镇南侯都背贼名,二十年来功业就付流水,立书虽有⾼妙,如是其行背之,为人唾骂,敢问后世岂能以六书名典而教化于世乎?”
方信久久不语,这个彭含志真是国士,才智过人,说情,入理,问义,论势,都精辟入里,一针见血,继而又问:“欲得三立圆満,又怎样?”
“大楚立国二百年,未曾失德,是以大哉,亿兆百姓翘首以望、民心所向地,还是大楚出一真天子,以救万民,如镇南侯有着三立圆満之志,和与我家上官联手,又联系天下忠贞之士,只要稍等一年半载,就可联军而上,长驱直入,⾼逆虽強,已尽失其道,一扫而上,就灰飞烟灭,如此,再迎临近宗室登基,不但封公封王唾手可得,也三德圆満,千古之下,唯镇南喉一人尽矣,万望深思之!”
彭含志说完了,深深长揖到底,恭谨恳切,静待方信回答。
这些话,是他深思熟虑后的长篇大论。而且说的有理有据,并不是不可能,而是非常可能,要知道,方信到现在的位置,的确是一个临界点。
如是按照他所说,那的确是三立圆満,无论是现实的功业,还是道德,还是传于后世的六书不朽。都会竖立一个光辉地典范,这是无论怎么样也抹杀不了,的确颇动人心。
方信正想说什么,却觉得龙气大震。默了片刻,方信徐徐起⾝。说着:“好个彭年兄,一榜进士,果是天下之才呀,吾甚爱之,不敢离之。你先回去休息,三曰后。就随我一起出军,出征鲁南吧!”
这一句话一说,本来温雅淡泊,有些威仪,这一瞬间,却是一下子展露出那种洞察一切,睿智冷静,又欲将一切把握在手地气质。
彭含志大吃一惊,虽然预想到方信可能会拒绝,但是却想不到方信如此之说。如此之⼲脆。甚至连思考考虑也不要,急急开口说着:“镇南侯。你要三思啊,要知功业圆満,又欲复加者,多半过犹不及,不闻匹夫行善,过千而折,人君施政,过治反乱之理?”
中庸之道,就在于执二端而行中,所以儒家正统,的确都考虑着这个度的问题。
人如行善,固是大善,但是如果是匹夫行善过大,多半不得好死,何也?
舍财百万,修路施粥,外人见其人有如此财,岂不妒之?亲人见有财用善而不给族亲,岂不恨之?官府见其人收得民心,也岂不会忌之?
既然外人、亲人、官府都猜忌,此人岂有善终之理。
至于为政一官,为君一国,如是企图立下不世功业,往往会留下天大的隐患,秦始皇横扫六国,北上弯弓,蛮人不敢牧马,却二世而亡,而汉武帝赫赫战功,驱逐匈奴,但是其朝因此而衰,至于以后,这个世界不知道地崇祯,以及某朝太祖,都是明证。
方信熟读儒书,明查人道,岂不知其理,却还是淡然笑着摆手而止,只是问着:“你可曾读过我六书?”
“读过,只是…”
“我著六书,其它的也罢了,就为世上分这小仁与大仁之要,何为小仁?不落于世者为小,何为大仁,落于人而行于世者,是为大哉。”
“立功立言立德,所为者何,是为一人之不朽哉?非也,是为其道。”
“道者,无形不可见而实存,人如无道,虽才智滔天,也无根基,只得随波逐流,人如有道,持而行之,虽千万人而吾往矣!”
“人道之学,进一分就可多济万民,岂不舍⾝忘死乎?”方信淡淡地说着:“先生素是大才,应明吾心才是。”
一切真正大丈夫大英雄,都是有自己的道才成熟
突然之间,方信想起了地球上某太祖,太祖也是有道,这道就是他地主义,是为了地上天堂,所以才能生杀予夺,毫无畏惧,不知⾰了多少敌人和自己人的命,流了多少血,手段或正或琊,或明或暗,也不少是权谋之术,但是挥洒自如,心里从没有迟疑和怀疑过,如此,就是因为有了他相信的道。
而成熟地政治家,也是如此,这个人世间,不是天堂,那有什么真正功德已臻圆満地事,一辈子,不得已地事,要作许多,没有自己地道,无非随波逐流,哪能真正作大事呢?
无道者有所畏,有道者无所惧也,然其道到底是不是真理,合适不合适世上,就必须以实践为之,但是就算是为了个人解脫的修行,也要常存无惧之心为求真法,舍⾝忘死,是以无我!
所以,这个世界上,道不同不相为谋。
彭含志听了,见其神⾊,顿时为之而动容。
得道者,不求不学,而自得烈士之心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