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几个月,儿子收到了⺟亲的来信,只短短几句,说他不该把一年的生活费一次寄回来,明年寄钱一定要按月寄,一月寄一次。很快一年就过去了,儿子由于工作缠⾝,回老家看望⺟亲的想法不能实现,本想按照⺟亲的嘱咐每月寄一次生活费,又担心忙忘了误事,便又到邮局一次性给⺟亲汇去3600元。几天后,儿子收到一张3300元的汇款单,是⺟亲汇来的。
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收到了⺟亲的来信,⺟亲又一次在信中嘱咐说,要寄就按月给她寄,否则她一分也不要,反正自己的钱够花了。儿子对⺟亲的固执十分不理解,但还是按她的叮嘱做了。后来,他无意间遇到了一个来城市打工的老乡,顺便问起了⺟亲的近况。老乡说,你⺟亲虽然一个人生活,但很快乐,尤其是邮递员进村的曰子,你⺟亲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收到你的汇款,她要⾼兴好几天哩。儿子听着听着已泪流満面,他此刻才明白,⺟亲坚持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就是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乐。⺟亲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上。
孝不仅仅在于形式,空巢老人缺的绝不仅仅是钱,他们更希望得到儿女的关心。
子欲养而亲不待孟武伯问孝。子曰:“父⺟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孔子说,如果你能真正体会到孩子生病时父⺟那种忧愁、担心、慌乱的心境,你便会懂得什么是孝,怎样才算尽了孝道。
这种心境只有当自己为人父⺟之时才能体会,当你恨不得代替儿女承受病痛的磨折时,你便会想到自己父⺟曾经的付出。如果对父⺟能付出如自己儿女生病时那种程度的关心与担忧,才是真正的孝道。
前面提到的基督教的“十字架”文化,即在上帝的监督下爱父⺟、爱子女、爱他人。当昔曰的子女做了父⺟,当他们真正懂得了为人父⺟的难处,想要回报父⺟之时,恐怕多半已不能如愿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悔不当初又如何?卡耐基在为成年人上的一堂人生课上曾给全班出过一道家庭作业:“在下周以前去找你所爱的人,告诉他们你爱他,而那些人必须是你从没对其说过这句话的人,或者是很久没听到你说这句话的人。”
下一堂课开始前,卡耐基问他的生学们是否愿意把他们对人说爱而发生的事和大家一同分享。一个中年男子起⾝说话:“卡耐基先生,上礼拜你布置给我们这个家庭作业时,我对你非常不満,因为我并没感觉有什么人需要我对他说这些话。但当我开车回家时,一个念头一闪而过,自从6年前我的父亲和我争吵过后,我们就开始彼此躲避,除了在圣诞节或其他不得不见的家庭聚会,我们避而不见,即使见面也从不交谈。所以,回到家时我告诉我自己,我要告诉父亲——我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