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孙策道:“公瑾知策乃心⾼气傲之人,然而到今天某才知道策是井底之蛙,与刘大人比起来差得太远。刘大人不管是在学识上,还是在胸怀气度上,都远非吾能比。”
“吾原来內心中还有一个疙瘩,那就是公瑾被猛虎军弄得生死不明,现在知道公瑾很好,吾就放心了。也请公瑾与吾一起归汉。为大汉开疆拓土!”
孙策邀请周瑜与自己一起为大汉开疆拓土,周瑜大吃一惊问道:“难道刘峰还让主公带兵打仗?而且是带领猛虎军?”
孙策回答:“正是!”周瑜沉默了半天,这才回复道:“刘大人心胸宽广真乃世之罕见,吾决定去北方走一走,邺城学院也要去看看,不知主公是否也去?”
孙策道:“肯定要去看看,大家都要去。某倒要看看北方到底是怎样的乐园?也看看刘大人到底是何方的神圣,居然能视天下英雄如无物。”
孙策的话中还明显带着有对刘峰的不服气。孙策和周瑜的对话自然要拿给刘峰看的,刘峰看了并不以孙策的不服气为忤,而是开心地哈哈大笑。只要他们愿意去北方,愿意去邺城学院,那么他们就不可能不被冀州学派的新鲜学说所昅引,不可能不被北方的繁荣所迷惑,然后留下来为刘峰打工。
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刘峰与孙策谈妥了大方向,接着就是孙策向猛虎军交出了水师指挥权,猛虎军渡江,江南各郡依次向猛虎军投降。刘峰很顺利地拿下了整个扬州,以及荆州的江南四郡。
然后大量的关东系统的员官进驻江东,进行北方的各项改⾰。而原江东的文官将领在孙策和周瑜率领下前往北方各州郡调查,最后的目的地是邺城学院,各自选择各自喜欢的分院学习。
而刘峰则亲自前往襄阳卧龙岗面见诸葛亮。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被神化了,其实本人却远没有那么牛。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蜀国在诸葛亮死后,就没有人才了。只能由姜维挑大梁,连廖化都能做先锋。
这一方面说明诸葛亮可能为报先主知遇之恩,真是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为人万事独揽,不容他人染指,权力**较重;他完全不重视后续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导致他死后蜀中没有能人出现。这一点是一个作为一国丞相的人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而且诸葛亮为人偏执,为报先主知遇之恩,明知蜀国在三国之中最弱,却屡屡发动北伐,耗⼲了蜀国的国力。这个战略错误,也是导致蜀国在三国中最早被灭的主要原因。
至于后主刘禅,他确实没什么本事,但是他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容忍诸葛亮大权独揽。这在曹氏权政和孙氏权政中都不可能发生。其实这种容忍就是一种对诸葛亮最大的支持,否则他也不可能六出祁山了。
所以诸葛亮并不是神,而是一个能臣而已。在刘峰的心目中,诸葛亮甚至排在荀彧、郭嘉、周瑜之后,最多能与程昱这样的人并列而已。
不过鉴于诸葛亮在后世的名头,刘峰还是带着后来赶到的荀彧、郭嘉前去拜访诸葛亮。
刘峰出行,报情部门自然是早就做好了工作。绝对不会发生诸葛亮出游,刘峰去了遇不到的情况。刘峰可没有时间去做什么三顾茅庐的事情。有这个时间,刘峰还不如做些进攻长安的谋划呢。
而诸葛亮对刘峰前来拜访,自然也不可能做出自己在家里⾼卧,而让刘峰在外面等着的故作姿态的事情来。早就等在家中。
诸葛亮当年敢对刘备不恭,那是因为刘备那时候正在狼狈之时,兵不过千人,将不过关张赵而已。现在刘峰风头正劲,有可能问鼎中原的人物,自然和刘备当年待遇是不同的。
诸葛亮在卧龙岗隐居,自比管仲乐毅,那是在故作名士姿态,引起诸侯注意,货卖识货之人而已。而当初袁术自然不是识货之人,也不是诸葛亮看好之人,所以诸葛亮自然继续⾼卧。诸葛亮最看好的是刘峰,然而刘峰距离荆州太遥远了。
等到刘峰从河北一家家打过来,最后连袁术也投降了刘峰,刘峰本人却根本没有到荆州来,荆州最⾼指挥官是吕布。吕布是个武夫,自然也不会去管什么名士。所以到现在诸葛亮都没有机会把自己卖掉。
接着连孙策都投降刘峰了,诸葛亮更是一筹莫展。因为刘峰根本不需要他的才智,就能一统江山。既然刘峰已经拿下了整个关东和江东,那么拿下长安益州雍凉之地也是迟早的事情。他诸葛亮难道要一辈子在卧龙岗⾼卧吗?
报情部在找到诸葛亮和庞统之后,就按照刘峰的吩咐,安排专门的人来接触他们。这个人叫余柯,字子薪,早期曾学习儒学,后来在冀州邺城学院学习,被冯时看中,发展入了报情部。此人由于儒学根基较为深厚,到荆州也拜在司马徽门下,成了诸葛亮、庞统的师弟。
然而由于他在邺城学院学习的经历,使得他眼界开阔,谈吐新鲜,也让诸葛亮和庞统对冀州很是向往。加上余柯为人豪慡,常常邀请他们饮酒昑诗,又拿着每期的《冀州报》与两人讨论。这样潜移默化,诸葛亮和庞统对关东系统的一套从好奇、到惊讶、再到向往。
所以当诸葛亮和庞统得知刘峰来到江夏与孙策谈判就非常激动,希望能面见刘峰,兜售自己。不过他和庞统商量了半天,都没有门路见到刘峰。
这一曰他们突然接到江夏太守派来的人通知,说是今天刘大人亲自来拜访,让诸葛亮和庞统大惊又大喜。连忙在家扫撒庭院,准备觐见事宜。
两人一大早就穿戴整齐等在家中,到了上午巳时,也就是现在的上午九点到十一点之间,刘峰在一队骑兵的护佑下,来到了诸葛亮的庭院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