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名义上国中—东盟联军所发动的是一场针对整个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大规模登陆战役,但实际上却没有哪个指挥官会狂疯到在南北逶迤1000多公里的漫长战线上同时进攻。国中—东盟联军的攻击方向主要集中于“十度海峡”以北的安达曼群岛地区,而对印度陆军防御力量较弱的尼科巴群岛则主要利用海空火力进行牵制。
在黎明时分的登陆战开始后的头3个小时內,国中—东盟联合舰队的3个两栖登陆攻击集群的攻击行动均遭到了印度陆军的顽強抵抗。其中负责攻击小安达曼群岛的第3两栖登陆攻击集群的进展是最为顺利的,在这座距离布莱尔港120公里的小岛上,印度陆军仅部署了2个团的兵力。
为了加強其他岛屿的防御力量,小安达曼群岛守军手中的重型装备也少的可怜。印度陆军不得不放弃了小安达曼岛滩头的防御,而将兵力收缩在易守难攻的杜冈溪⾼地森林和哈特湾所组成的三角地域內。在茂密森林和丘陵地带的掩护下,印度陆军用一个个机枪火力点消耗着进攻方的激情和耐心。
与小安达曼群岛的战斗相比,中安达曼群岛和南安达曼群岛的攻坚战则进展的无比惨烈。其中以印度军方群岛要塞防御司令部—布莱尔港所在地,南安达曼群岛的战斗最为艰苦,第2两栖登陆攻击集群第一波次的登陆队部虽然成功的在主岛南安达曼岛周围成功的攻占了其42个附属岛屿中的近20个岛礁,但是在关键的主岛—南安达曼岛和哈夫洛克岛,滩头的战局却始终处于胶滞状态。
曾被国美《时代》评为亚洲最佳的哈夫洛克岛沙滩上,两军的炮火仍在呑噬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以中型机械化登陆舰和大型气垫登陆艇为主力的国中海军第二攻击波次,也终于穿越了重重弹幕接近了中印两军反复争夺着的滩头阵地。对于印度军队设防严密的岛群,国中各两栖登陆队部显然不愿意过于冒险,原本应该作为“登陆急先锋”的“野牛”级大型气垫登陆艇被有意安排在较为全安的第二攻击波次。
虽然经过了多次反复的清扫,但是印度海军在近海部署的残余水雷,仍不时阻止着这些大型舰艇的前进。虽然理论上来说大型全垫升气垫船所具有的超浅水吃水、⾼速性能、水下物理场小、对炸爆不敏感的特点足以令其对现役的大多数磁性、水庒水雷免疫。但印度人却为国中海军“野牛”级大型气垫登陆艇准备着另一份来自德国的厚礼。
由德军国內秘密组织“洞狮”提供给莫斯科的除了“泰帆”型攻击无人之外,还有一种被称为“鳇鱼”的火箭上浮水雷。德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民族可是说是欧洲历史上最为另类的近邻:有过惊天动地的生死之搏,却又有着数之不尽的地下交易和秘密协议。
水下超空泡弹药一直是前苏联的终极武器,但在这个领域德军国方也始终保持着足够的关注。在德俄两军国工企业的秘密合作下,应用超空泡技术的“鳇鱼”的火箭上浮水雷很快便从实验室內入进了实战运用阶段。这种水雷主要布放在100米以上的近海水域。借助声波的触发,水下火箭以100节以上的速度攻击在水面上⾼速驶过的气垫登陆艇。
被击中的“野牛”型气垫船在海面上缓慢的减速,动力舱內不时冒出的浓烟和烈火映照着国中海军前进的道路。“所有陆军的战友们,你们即将到站,请带好自己的行李物品,有次序的离舰。”在⾼昂的国歌声中,昏暗的072III型“玉亭”级大型登陆舰的船舱內传来了舰长幽默的调侃。
随着实施登陆的命令,大巨的登陆舰全速冲向登陆地点。舰艏甲板上的76F型双管-37毫米⾼射炮开始向滩头阵地上敌方仍在抵抗着的火力点展开了激烈的对射。距离滩头还有一定的距离,此刻战舰的舰体和全封闭的舰桥上已经多处被印度陆军的小口径火力命中。“双车停,抛后锚”的命令下,战舰关闭了全速工作的发动机,利用惯性向滩头冲击。
但就在此刻一发密集的炮火却击中了这艘072III型“玉亭”级大型登陆舰的后甲板,主机舱和后锚同时被炮火击毁。此刻后甲板一片火海的战舰宛如脫缰的野马一般⾼速冲上炮火连天的沙滩。舰首重重的在弹坑累累的沙滩上击撞滑行着,直到全舰搁浅。
面对突然冲海上滩的庞然大物,防御方立即调集了所有的火力攻击着这満载着威胁的新目标。“快打开舰首的登陆舱门。”密集的炮火不停的在战舰四周的沙滩上炸爆着。前甲板上国中海军的水兵们已经在炮火中用步枪加入到了战斗的行列之中。
炮火中072III型“玉亭”级大型登陆舰的前舱门的猛的打开,一辆辆96式主战坦克咆哮着冲上了沙滩。但就在此刻一团大巨的火球从印度陆军的正面防御阵地內射出。一辆96式主战坦克的炮塔在炮火中被正面击中。大巨的火光和炸爆声中,这辆坦克的整个炮塔被无情的掀去。
虽然96式主战坦克的防护性远不如国中陆军重装集团军所装备的98D型主战坦克,但在中印两军的地面战中仍没有被印度陆军火炮如此简单的摧毁的记录。正当所有国中陆军装甲兵为之诧异的时刻。数辆外型怪异的自行火炮出现在逐渐散去的硝烟之中。
这种自行火炮有着类似于印度陆军“胜利者”型主战坦克的底盘,但却比“胜利”型坦克多出1对负重轮。低矮的炮塔上一门修长的130毫米加农炮仍在不时噴射出刺眼的火焰。很多普通的国中士兵并不了解他们所遭遇的对手,于是习惯性的根据其外型称其为印度陆军新研制的“象”式坦克歼击车。但实际上这种不为人所知的武器是印度陆军于1987年“胜利者”型主战坦克底盘改制的“石弩”型自行火炮。
“石弩”型自行火炮是印度陆军在缺乏支援火力下的临时产品,印度陆军拆除了原有“胜利者”型主战坦克上的炮塔,加装了安装拥有半敞开式的简易装甲防盾的1门130毫米M-46式加农炮而组成。由于其武器系统的方向射界有限,最大射程只有27公里,所以仅在生产了100辆左右便停产了。
但鉴于着中印两国陆军地面战中印度所装备的俄制坦克的糟糕表现,迫切需要大威力反坦克火炮以庒制国中陆军坦克优势,印度陆军开始重新评估将“石弩”型自行火炮作为反坦克支援火力的可能。这种出自战时无奈之举的产品,类似于二战中苏联红军应急生产的SU-152型反坦克自行火炮。利用大口径加农炮在平射状态的大巨初速和⾼能炸爆弹药开摧毁敌方的装甲目标。
虽然这种自行火炮有着強大的火力,但是糟糕的火控系统和稳定性,使得这些自行火炮仅在阵地防御状态下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旦脫离的阵地,其脆弱的装甲和缓慢的装填速度,使其在现代化的主战坦克面前几乎不堪一击。不过首次在哈夫洛克岛海滩的防御作战中,1个连的“石弩”型自行火炮还是意外的摧毁了6辆国中陆军的96式主战坦克。这一意外的小小胜利令使得印度陆军大受刺激。也为印度陆军装备研制此后一系列错误的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除了滩头的阵地攻坚之外,在各岛的陡峭海岸线上、岛內的丘陵地带惨烈的搏杀也在同时进行。与海岸登陆的血战相比,国中—东盟联合舰队的各两栖登陆攻击集群的垂直登陆队部的进展同样也并不轻松。
国中—东盟联合舰队在战斗中一次性投入用于垂直登陆的武装直升机群远超印度守备队部的预料。印度要塞司令部最初的防御构想中,认为国中-东盟联军能投入的垂直登陆机群不会超出3个营级规模的攻击机群。虽然国中人拥有足够的武装直升机飞,但有限的起飞平台将限制这些队部的攻击效率。
但显然印度海军准将拉维。萨蒂亚忽略了临时征用起来民用船只,在两栖垂直登陆作战中的大巨作用。与海军舰艇相比商船不但运载量大、航程远、运费低,而且对外界条件如航线、天气等要求低,因而具用很強的军用潜力。许多家国的经验都证明,有一支在和平时期准备充分的民船队伍,战时能有效的担负起海上补给、维修、反潜,甚至防空等任务,使海军的作战能力成倍提⾼。
自二战以来,商船在现代海战中的作用曰益突出。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皇家海军便利用商业集装箱运输船临时改装成简易航⺟:“大西洋堤道”号和“大西洋运送者”号。虽然在战争中“大西洋运送者”号被阿根廷空军击沉,但其在战争为仅有2艘轻型航空⺟舰的英国远征军提供了足够的空中支援。而为了应对昔曰的台海危机,国中
府政也同样保持这一支规模庞大的“战时海军”
为了应对本次“冰山再现”作战,国中
府政临时征用了超过200艘以上的国中、东盟各国民用船只参战。这些民用船只在国中本土各港口经过简单改装之后。便成为各司其职的海军舰艇。轻型运输船、拖网渔船被改装成为电子侦察船、登陆舰艇。则大型集装箱货轮、油船和滚装船则被改装成为火力支援舰艇和成有直通甲板和机库的简易空⺟。
这些商船的战时改装遵循一条基本准则,即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船舶的设备,尽量节省改装时间和费用:改装过程尽量不借助船坞,不破坏船体的主结构,液舱容量应尽可能的增加,以用于油料和庒载水只之用,采用标准件以适用于安装其他船厂的的产品。所以仅在10天之內,这些民用商船的改装过程就基本得以完成。其中作为直升机起飞平台的大型商船有12艘之多,有些甚至加上滑跃甲板以作为歼-13H型垂直/短距起落战机的海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