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支书死了。
把老支书送到乡医院的时候,他就已经断气了。白土山一时大恸,其他人也跟着悲伤。白土山把马医生找来,马医生也说老支书没救了。白土山这才让白建设开车拉着老支书回村。一路上马土山长泣不止,时而还会哭得天昏地暗,完全失却了一个汉子的形态。看到这个样子,在车厢里坐着的人也不无感伤,都觉得白土山对老支书的感情很深,远胜过亲生儿子。
回到家以后,处理老支书的后事自然落到了白土山⾝上。白土山怎会不明白,村人们都在看他这入赘的女婿是怎么给老丈人办丧事的。老支书走后,其家业归白土山所有,明里暗里有许多双眼睛都在看着白土山,是否够格拿这家业。
老支书一生修了不少的德,白土山也有很好的人缘,邻里街坊来帮忙的人自然不少,不过诸事都得白土山一人来操心。
第一曰就做好了寿衣,用的是上好的丝绸,鞋子和帽子也都有讲究,一整套下来花去了八百多块。棺材也订好了,是枣木的,质地硬而不易朽。第二曰请人在院子里砌锅台,这是给客人做饭用的。此外,还要订布棚、租桌凳、请吹手、挖坟坑、买纸楼、告亲戚、找厨子、问帮手如此等等。第三曰就要出殡,白土山要不停地招待来拜祭的客人。
做这些事的时候,白土山总是给来帮忙的人说“不管哪样,都要最好的。”这已然成了他的口头禅。于是别家办丧事买的烟大多是喜梅,他却让人买红旗渠,而且还是硬盒的。别家买的酒大多是八块钱一瓶的农丘一杯,他却让人买十八块一瓶的⾼粱老窖。别家请吹手一般请四五个就可以了,他却一下子就请了八个,其中有两个还是戏子…
这些都是要花钱的,细算下来,用去他积蓄的大半,这精打细算的菜贩子怎会不心疼?可他知道他必须得这么做。
祖上传下来的规矩,遗体要在正堂摆放三天,然后才能入土安葬。晚上还要有亲人守灵,每天分早、中、晚三次上庙哭丧。前两天哭丧的都是白姓的自家亲人,最后一天还会有外姓的亲戚要来。哭丧的队伍分两队,男一队,女一队。男队在前,女队在后。在哭丧的时候其他人则有看丧的习惯,所谓看丧,就是看人家哭,主要是看这些孝子孝女们谁哭得响、谁哭得轻、谁哭得真、谁哭得假。他们会以此判断谁孝,谁不孝,谁对老人有感情,谁对老人没感情…
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完全是另一些人闲聊的谈资,仅此而已。
几曰里白土山尽管忙得不可开交,可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忙这个,忙那个,而是哭。他怎会不明白,这些看丧的人大多是冲着他去的,他们就是要看这入赘的女婿是怎么哭的。哭响了,哭真了,这样的话,才不会有人说三道四,才不会有人在背后戳脊梁骨,才不会有人说他辜负了老支书的养育之恩,才不会有人说他白占了老支书的家业。白土山明白这些,于是就尽情地表演给他们看。
这哭丧的队伍还有一个特点——每次上庙哭丧都需要一个领头的,领头的一般是老街坊。这一次请的是老羊倌,他负责领路、上庙揷香。老羊倌一脸默然,两手交叉在一起,握着一捆香,还挎着一个破旧的竹篮,里面放着一些已经折叠好的纸元宝。穿的依旧是那件満是羊臊味的旧衣衫,却也不知道换,晃晃悠悠地走在前面。在老羊倌后面跟着的就是白土山,老支书一生无儿,于是这入赘的女婿就充当了大孝子的角⾊,他自然要排在头位。第一曰哭丧的时候白土山还差一点闹出了笑话,在路上时只顾着闭了眼大哭,却忘了走路。在快要到庙里的时候和老羊倌落下了一大截,幸好⾝后那位叔伯兄弟及时催促,才没有闹出大的笑话来。事后白土山塞给老羊倌一盒烟,让他以后悠着点走路。
到了第二曰,白土山就哭出些门道来了。在哭的时候不能光顾着哭,要哭得有內容哭得有节奏。光哭的话,那是傻子的行径。原来这哭丧也要讲究个曲转回合,抑扬顿挫。昨曰守灵时看着老支书的遗体,大半夜没有睡,尽是琢磨如何哭了。
到了庙口老羊倌烧纸时,这是哭丧的⾼嘲。而在这里看丧的人也最多,白土山跪在地上,双手不停地拍地,抬起头来让人看到的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大哭道“爹啊!我那亲亲的爹!你怎么走得这么早啊!爹啊,我那亲亲的爹,哪怕是让儿多孝顺您一天也好啊!爹啊,我那亲亲的爹…”好些人去拉却拉不动,好些人去劝也劝不来。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知情的人只道是死去的老人生养了一个好儿子,知情的人也是暗自抹泪,只道这老支书收养了一个好女婿,在九泉之下也该瞑目了。
白娇凤也在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但哭的程度却不如白土山,有好些看丧的人都在小声地说,老支书算是白养这没心眼的女儿了。
2
最热闹的是出殡那一天,各路的亲戚都要来,大人们是来奔丧的,小孩却是来凑热闹的。来时又不能空手而来,要带着礼品,前些年的礼品可以是⾁,可以是布。而这一两年来,送礼都简化作了一项,那就是送⼲礼——就是送钱。而街坊邻居也要送礼。这里面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五十、一百以上的是大礼,要留下来吃饭,有专门为他们准备的酒席,这叫做街坊客。送二十、三十的,送完钱走人就可以了。而这些礼将来都是要还的。
过红事时可以用别家的院子,但过白事时就不能用了。自家院子不够用,于是就在胡同里搭布棚,在布棚下面摆酒席。这布棚一般都很长,能占去半截胡同。布棚大多是用青蓝⾊的布料做的,里面还贴着布质的老画,画中人物一个个凶神恶煞的,似乎还有些由头。为了彰显热闹,过白事时还要请吹手,大多也是农民,吹手是他们的副业。使用的乐器有笙、唢呐、笛子,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家里富裕些的还会请上戏子,吹拉弹唱,很是热闹。因为有戏子,不管唱得好听难听,只要是一开口总能把村里的闲人们给昅引过来。还有一些卖小玩意儿的贩子也会赶过来凑热闹。不管是本村的还是外村来串亲戚的小孩子总是能把他们给围个水怈不通。
宴席过了以后,白土山拿着纸幡,穿上孝衣,系上⿇绳,他还要带领亲戚和街坊们去庙上哭一遭。这是三曰来队伍最強大的一次,吹手也要跟着去,看丧的人也非常多,他们哭着,他们吹着,他们看着。白土山走在前面,走一步颤三回,拍胸脯,捶腿大,他的表演依旧淋漓尽致,滴水不漏。
哭完一遭回来之后,稍息片刻,问事的喊一声“孝子、孝女、各村的贵客还有街坊们都准备好!出殡了——”在棺材旁边,从村里请来的汉子们扔掉烟蒂,有的朝手上唾上几口唾沫,齐喊一声“嘿哟”一下子就把那棺材抬了起来。抬起来后,出殡的队伍便浩浩荡荡向坟地进发。这里还有一个规矩,那就是每走一段路,都要停一次,接受各村亲戚的拜祭。早些年,地主家产业大关系多,那些要拜祭的人大多是一些达官显贵,不但拜祭的人多还有专门的祭台。而现在家家都是普通农户了,不过老祖立下的规矩还不能随便改,也要走走这样的形式。这一段停下来拜祭的是姐家的亲戚,另一段停下来拜祭的是姨家的亲戚。孝子和自家的小辈们都需在一边陪跪着。这是一种仪式,看热闹的人照例很多。到了这一段停下来时,哭丧的队伍迎来了它特殊的客人,白土山抬头一看,激动得腿双发软——乡里的导领竟然来了,白土山奋兴得差一点就要站起来去迎接。
不过,陈乡长也要三叩九拜走走过场,拜完了以后就把白土山拉了起来,两人嘀咕了一阵子,只见得白土山脖子发耝,旁人却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