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淳自曹操亡后,隐然为军中第一人,知道此时若处理不当,必至诸兄弟裂分。曹丕、曹植、曹彰俱有才华,况且手握重兵,如何将三兄弟关系处理妥当,內无忧患,此时却非夏侯淳能一语而决。又突听袁绍陈兵边郡,內忧外患,夏侯淳不由大急。
夏侯淳虽忠勇,然论智谋,却远非司马懿等人,兄弟争位之事,却是无所适从。曰:“淳一生追随主公,自谓忠心耿耿,得三位公子信赖,必秉公处置。然接位乃主公家事,淳一人之力恐难为之。今不若接王妃来长安主持。另召集众文武进行公议,诸位以为如何?”
司马懿道:“今四公子已得天子诏命,然其威信终不如二公子、三公子,况四公子兵力最少,今二公子、三公子不与其兵戈相向,是以大局为重。若众文武共议,恐拖延曰久而不决,反而无益。不若将王妃接来,会同三兄弟计议,我等皆为主公下属,王妃择其中之一,则我等只有惟命是从。”
夏侯淳道:“司马将军所言有理,如此二公子命许昌派重兵护送王妃来此。明曰我率亲兵接诸位致祭。”
曹彰在府,闻得夏侯淳接王妃前来主持,不由大忧。因曹丕、曹植皆为王妃亲出,而曹彰却为偏妃所出,若王妃来此,其言份量最重,那接位之事,虽有帝诏,恐亦难有作为。命人唤曹仁、程昱前来议事。
程昱听完,道:“若得王妃来此,则接位之事必成虚影。天子虽下诏令,然未曾举行仪式。不若进宮面圣,请帝招长安诸位文武,就殿中举行接位仪式。如此,大事已成定局,虽王妃赶来,亦不能改变。”
曹彰领兵入宮,求帝诏众文武于殿上行接位仪式,帝不敢不从。下诏,明曰朝会,长安众文武进朝晋见。
时夏侯淳等都不知何事,然有天子诏命,不得不听。
越曰,曹丕、曹植、夏侯淳、司马懿等皆率亲兵入朝面圣。帝曰:“前期已拟诏,现曹公因国事⾝亡,命曹公四子彰接任西王,特赐在殿前进行加冕仪式。”言毕,有太监拿来王冠、王袍,不待众文武多言,当即曹彰谢恩,仪式完毕。帝候加冕完毕,一句退朝,退往后宮。
汉廷中规矩,在殿內不得喧哗,时帝噤军皆为曹彰心腹,內有曹丕、曹植亲信欲待发言,却限于天子威仪,不敢当场责问。又有噤军在侧,都忍耐不发。
出得殿来,曹丕、曹植、司马懿等人先问难夏侯淳。夏侯淳因此事曹彰亦未提前说知,他自己亦一头雾水。众人责问,不噤有些恼怒。因愤曹彰此事不事先说知,又遭众人问难,委实回答不出。夏侯淳心中气愤,与众人谢罪,引兵返回定安。
曹丕、曹植、司马懿等人因在殿上不好发作。夏侯淳负气离城。朝中更无人安抚。几人各带亲兵在城中鼓噪起来。又占据城门。使城外精兵进城。曹彰闻知。忙引兵来。与众人争战。欲要关闭城门。
曹丕等人亲兵人寡。且战且退。快到城门。大军已到。时曹彰合城之兵。只有十万。而曹丕、曹植、司马懿三人各带精兵五万。两方相斗。曹彰胜在有诏命在⾝。士兵出力;曹丕等三人却是貌合神离。人数虽多。皆心怀鬼胎。两军相持不下。在长安城內。一军城东。一军城西。
程昱等人见曹丕、曹植、司马懿三人合力。派程武往司马懿营中说之。程武见司马懿道:“此乃兄弟争位。司马将军为外臣。不论孰胜孰负。均有拥兵擅权之过。”
司马懿虽手握重兵。然毕竟争斗双方均为主公之子。见程武所语有理。遂留书曹植。率军奔往汉中。
司马懿回返。曹丕、曹植两军合兵。正好与曹彰兵力相若。互相争斗。
曹丕时有兵八万驻守弘农。曹植有兵十万驻守新野。距长安不远。曹丕调弘农兵四万。曹植调新野兵七万。星夜赶往长安。
程昱闻曹丕、曹植调重兵前来,知曹彰兵力非曹丕、曹彰合军之敌。急赴曹彰府中,曰:“二公子、三公子合力势大,近调大军赶来,我军非其敌也。若大军进城,我军危矣,不若劫天子投往中王,借中王之力恢复基业。”
曹彰即进宮请得圣驾、后妃等,弃了百官,率兵往下弁而去。
司马懿驻守汉中,为曹彰必经之路,闻曹彰劫驾来此,率兵阻住去路。程昱策马往前,见司马懿道:“今西王与圣驾在此,仲达拥重兵拦路,欲反乎?”司马懿无语,率兵退入汉中。
程昱等人使曹仁护后妃、家小先行,与曹彰护天子断后。未及,司马懿接曹植手书,复又率兵赶来,也不答话,率军厮杀。
时汉中十万兵马,本比曹操兵马战力弱。然司马懿此人文武双全,智勇过人,到汉中统兵未及一年,却将汉中大军训练成一支劲旅,战斗力为曹军之最。
交战未几合,曹彰等人且战且退。司马懿部将徐质为人愚鲁,率所部突入曹彰军中,正见圣驾车马,见帝着装华丽,以为曹彰,驱兵杀之。
帝亡,左右忙报曹彰,曹彰闻听,策马奔司马懿问曰:“吾为前西王之子,又为圣上亲封,汝知之甚详。今汝听吾兄言,前来劫杀彰,彰复无言。然为何驱兵弑帝?”
司马懿闻言大惊,命左右查问,问得乃徐质所为,大为惭愧,命左右斩徐质谢罪,率军退回汉中。
曹彰率军到达下弁,时张飞、陆逊听得消息,率军往接圣驾,见帝已亡,命李严率军陪曹彰等人护送帝尸、后妃往长沙。金旋将帝葬于长沙之南,当地称其为汉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