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拍卖的成交价格,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源于商业炒作。有道是盛世的古董,乱世的⻩金。在后世国人都能吃饱肚子的情况下,收蔵自然而然的便兴起了。而物以稀为贵,存世量越少,保存越困难的东西,价格越⾼。瓷器便是个很明显的例子。虽然有商业因素对价格的放大,但是能得到几乎所有瓷器爱好者的承认,也可以证明元青花与清代粉彩瓷器的价值了。
青花瓷产于唐代,却是兴盛于元代。倒不是说元代入主中原的蒙古人有什么烧制瓷器的秘法,而是因为在蒙古贵族统治中原后,汉人已经无法掌握上层的权柄。所以,元代的文化,大都是隐逸而世俗。
元曲之中,散曲大多都是以归隐田园和领悟人生为主题。即便是关注时事,也不过是吐槽一下元朝的蒙古贵族。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內容。而元代的杂剧,却是达到了另一个顶峰,宋代以来孑遗的大量文人,在仕途无望之际,不得已融入世俗生活,自此,元代的戏剧兴起。讲故事的水平和戏剧中人物的塑造,较之以往,有了极大的进益。如同后世让众多骚年追更不止的网络小说一般,让初入中原的蒙古人沉迷不已。
而入主中原的蒙古贵族其实非常喜欢汉人的这种转变,且不说这样的转变有利于其统治,便是这些汉人创造出来的灿烂文明,便让其觉得⾝处云端。这样的舒适生活,哪里是苦寒的草原可比。
蒙古人或许长于骑射,但是并不长于器物的制造。所以,在蒙古人没有入主中原之前,草原上的生活很是辛苦。大部分蒙古人,连煮饭用的锅都没有。更不用说吃饭用的盘子或者碗。盛水的瓷器更是少之又少。只有贵族才会拥有。所以,大部分蒙古人虽然瞧不上汉人的⾝体孱弱,但是却又将汉人制造的各种器皿。视之为⾝份的象征。在入主中原后,蒙古人的地位陡然提⾼,所以无论地位⾼低,总会收集一两件瓷器放在家中,并视其为⾝份的象征。
然而,瓷器这种东西也有好有坏,以出彩的瓷器证明自己⾝份的事情层出不已。便如后世用名包,名车证明自己一样。在蒙古贵族对瓷器质量的极致追求下,汉人数百年的瓷器制造经验很快质变。元青花才就此孕育而生。并且,由于元代杂剧的繁荣。烧纸瓷器的工匠们,很快便将两种艺术结合。
因此,元朝的青花瓷上,不仅仅有富含各种寓意的图案,更有国中古代著名历史故事的绘画。例如鬼谷子下山图,和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等等。当然,这种瓷器烧制困难,只有蒙古的王公贵族才用得起。在后世的存世量,自然是少之又少。
但其实就其当年的作用而言,不过相当于挂在客厅里的书画,或者后世人闲来无事才会翻看的连环画或者漫画而已。只不过数百年以降。当年留存的物件质量好的已经很少,这才珍贵了起来。
而同为瓷器的清代粉彩瓷,距离后世的时间跨度,便远不如元朝与后世的时间跨度。但是其珍贵却是犹有过之。
在普通人的认识。一般而言,都是觉得年代越是久远的,越是珍贵。但是。其实这也是有个限度的。一件物品的珍贵与否,并不仅仅在于其传承的时间久远与否,而且也在于其制作的难度和人为其所花费的心血。年代近的东西,未必价值就比年代远的东西低。只不过,这种价值常常被人忽视。
正所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后世的景德镇,仿制出来的元代青花瓷,早已经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从陶土的配方、人工练泥、器皿成型到釉的配置、绘画方法和原料、烧制方法等等,完全依据出土文物所作的科学检测数据为标准,每一道工序都精心操作、一丝不苟。
并且,为了追求元青花的神采和手工制造的韵味,烧制时,并不会选择用煤或者用天然气,而是会选择用最古老的的木柴,作为燃料烧制瓷器。每烧一窑瓷器,最少要消耗四卡车松柴四卡车,花费将近一天夜一的时间。并且,为了保证模仿的完美,在瓷器出窑后,只有一两件完美无瑕的,才会成为最终的成品。
而且,有的时候为了保证让瓷器无法鉴定出来,带着瓷器过两遍安检,在釉料中掺入一些元代碎瓷片上取下的粉末,也很有必要。经过如此精心制作的后世⾼仿元青花,不知道让多少砖家和仪器栽了跟头。其审美价值和工艺价值,基本上与正经的元青花没有区别。而价格,不过是正品拍卖价的万分之一而已。
且不论后世的砖家是不是坑,由此可见的是,一件东西到底价值几何,决定因素还是人在制作时,所用的心力。而相比元青花,清代由官窑精心烧制的粉彩瓷,加工的复杂程度更进一步。要求的也更为严苛。所以,其精品价值比某些元青花要⾼便是理所当然。而大量的粉彩瓷的价格,在实际上却仍旧被后世众人低估。
粉彩瓷,初创于康熙,兴盛于雍正。直到乾隆时期,制瓷工艺再进一步。青小艺手中的这一件,瓶底用青花篆书,写着“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间,粉彩瓷的官窑产品,大都绘画精妙,栩栩如生。正如《陶雅》中称赞“粉彩以雍正朝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艳夺目”
按照后世,余生穿越前拍卖会上的正品成交价,这两个瓶子的价值,加起来估计便有几个亿民人币之多!只是,一个国美大爷家,怎么会有如此珍贵的东西?而且看起来还是弃如敝屣的样子?
青小艺听余生问起,轻声一叹,对余生道:“咱今天买的东西,很可能是当年八国联军入京的时候,抢走的物件!”
“这是怎么鉴定出来的?”
青小艺把两个瓷瓶用外套小心翼翼的包裹了一层又一层,觉得绝对不会出问题后,才将其放在车的后排座位上,让后。拿起那个破旧的木质手提箱。用车上备好的⼲净抹布仔仔细细的将这个破旧木质手提箱的每一条边缘拐角都擦得⼲⼲净净。
当灰尘被擦掉后,木头本⾝的质地便露了出来。黑不溜秋的颜⾊变得油润,并且浮泛起细腻的深紫⾊来。余生一看,便脫口问道:“这是紫檀?”
“没错!这不但是紫檀,而且其板材用料都必然是用大料切割出来的。除了前清宮廷,基本上不可能有人会用年份这么久,这么大的一整棵紫檀,来做器物。想必这个紫檀木的手提箱所用的料子,也是当年做大型器物后,剩下的料子。”
紫檀这种木材。只生长在南方气候炎热的地方。国中境內少有种植,反而是印度和东南亚等地较多。国中人酷爱紫檀,自商周时期,华夏文明初始的时代便已经开始了。是制作车辕和家具的顶级木材。当然,这种珍贵的木料使用者,大部分都是皇家或者其他顶级家族。而这些人对于紫檀的喜爱与使用,又让其成为⾝份的标志。
并且,在古代,由于天然染料中。⻩⾊与紫⾊的难以获得。所以⻩⾊和紫⾊成了人⾝份和地位的标志。紫盖⻩旗,便应借得赤壁东风。紫檀天然的紫⾊正好満足了上层贵族,对于颜⾊的追求。
隋唐时代,魏晋遗风和胡人的文化相融合。国中的家具制造方始开始成熟。紫檀制造的小物件大量出现。并有部分流传至后世。曰本奈良正化院中,保存历代天皇器物的仓库中,便有数件国中唐朝皇帝赐予的紫檀器物。
当然,由于紫檀的生长缓慢。所以,大部分木料都不大,只能做小件。紫檀大件的出现。还是在明清时期。在国中的紫檀很快供不应求,被砍伐一光。所以,明朝永乐初年,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一路给沿途各小国派发礼品,以彰显国威。
回程时,由于需要重物庒仓。产于东南亚热带的紫檀木大料,便成为最佳的选择。于是,大量的紫檀木大料入进
国中。然而,国中人对于某一种⾼质量产品的追求,一直是很执着的。就如国中人再爱国,也要把曰本的马桶和电饭锅买⼲净一般。到了明末的时候,东南亚各国的紫檀木大料,因为国中人的需求,已经被砍伐的差不多了。此时的国中,基本上集中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紫檀大料。
而紫檀生长缓慢,不长个百十年的,根本就没法用。所以,満清入主中原后,便到处寻找紫檀大料。沿海的私商贩运,便络绎不绝。清宮造办处收购紫檀木的记载几乎每年都有。而且,由于皇室的需求,清朝的官场上甚至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无论是哪一个级别的官吏,只要见到紫檀木,便绝对不能放过,必须要全部买下,然后上交皇家。
可是,即便如此,到了康乾盛世时,大部分的紫檀料也已经被收买⼲净了。此时,在国中拥有紫檀大料的,唯有皇家而已。
而皇家所用的紫檀大料,却大多是明朝的时候积攒下的。到了清末慈禧太后过六十大寿时,已经所剩无几。而袁世凯登基时,更是全数用光。青小艺以木料的纹理判断出手提箱的选材,并且进一步推断出这是皇家之物,并不算是过度猜想。况且,这个手提箱也只不过是看起来朴实无华而已。打开后,其做工之细腻周详,实在是不同一般。
青小艺边说边打开手提箱小巧的木质门,然后拉开三个小菗屉。这三个小菗屉中自然没有东西,只剩下一些灰尘而已。不过,余生眼睛余光扫过,便觉得不太对头。这三个小菗屉设计巧妙至极,虽然可以拉到尽头,但是显然没法整个取下。而拉出来的这个长度,似乎有些问题。不仔细看,绝对看不出来。
青小艺却似乎对这个木质手提箱的结构熟悉至极。她一边摆弄,一边对余生道:“这个手提箱,是有夹层的。而且,似乎还没有人打开过。当年清廷的工匠,都是这么一套手艺。原本,我也有这么一个小箱子的,不过不是用紫檀木,而是用金丝楠木做的。结构和这个箱子几乎完全相同。”
“一般来说,女子的至爱之物,都不会放在很显眼的地方。都会放在这夹层中。而如果,真是当年八国联军入京时候带走的这个箱子,估计为了保证自己的心爱之物不被外人所得,这个首饰箱的原主,也必然会将自己的心爱之物放在夹层之中!”
说话间,青小艺不知道按了个什么位置的木块,原本看似是一块木板的箱子背面的板材端顶,竟然打开了一条三厘米左右的口子。竟是一个小巧的机关!
而这其中,竟然又有数个小小的匣子,整整齐齐的塞得満満当当。若是不知道机关,真的很难发现其存在。而且,即便有人提着其走动,也不会有丝毫的声响发出。让人察觉到其中有夹层存在!
青小艺将所有的小匣子都取出,整整九个。打开后,发现其中都是用明⻩⾊绸缎紧密包裹的物件。第一个被青小艺拿出来的,是一个长宽都在三厘米左右的挂件。挂件质地通透明澈,做工古朴,颜⾊一端是清淡草绿,另一端却是明亮正红!这竟是用一整块西瓜碧玺做成的挂件!
虽然这个挂件没有元青花和粉彩瓷那么值钱,但是就凭这一个挂件,在后世国內的二线城市换套不错的三居室还是可以的…
有了这个出人意料的惊喜,剩下的小匣子中的东西,便不免让余生有些失望。虽然也都是些名贵之物,但不过是错金镂彩,镶嵌着宝石的女子饰物,发簪、步摇、梳子、戒指、耳坠…虽然材质顶尖,但是价值却没有那么⾼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