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好莱坞,虽然不能说是犹太人一手遮天,但如果说是占据半壁江山,则绝无疑义。华纳公司的华纳几个兄弟是犹太人,有“好莱坞之王”称号的米⾼梅掌门人梅耶,也是犹太人。甚至一众女星中,如今最出彩的新人玛丽莲梦露,也是犹太人。
虽然这些犹太人并不在欧洲,也没有因此遭受到战争创伤,相反,趁着全世界打仗的机会,赚进了大把钞票。但并不等于说,这些人不关心远在欧洲的同族。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这些人虽然没有上前线,但是暗地之中出钱出力并不少。
后世一项有犹太人掌控世界经济命脉的传闻。虽然不确切,但犹太人手中的资源之多,也可见一斑。在这些人的倾力支持下,国美人哪有打不赢的道理。
而在战后,国美的犹太人更是对当年德国人对犹太人的大杀屠大加斥责,对于从集中营里死里逃生的犹太人,更是颇多关注。后世一九九三年,当同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打算拍摄《辛德勒的名单》,带着《辛德勒的名单》一片摄制组初抵波兰,准备进驻二战期间克拉科夫集中营取景拍摄时,斯皮尔伯格收到了全美犹太人协会从纽约发来的一封急电:“请勿惊扰亡魂,让他们安息吧。”
斯皮尔伯格无奈,只能让《辛德勒的名单》剧组所有演职人员扯出克拉科夫集中营,到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搭建布景,准备拍摄。并同时独自一人飞回纽约,向全美犹太人协会致歉。而后,《辛德勒的名单》才开始拍摄。
一九四六年年初,正是清算德国人犯下的杀屠罪孽的时候。这个时候,余生如果想借用克拉科夫集中营旧址,拍摄两部艺术性极⾼的反对德国纳粹、关心犹太人的电影。九成九不会遭到拒绝。
阿尔伯特听余生简略的说了一下《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的剧本后,马上奋兴了起来。对余生道:“哦,亲爱的余!这两部电影我们华纳拍定了!”
余生道:“阿尔伯特,这两部电影,特别是《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投资数目极大。而且,需要的演员也很多,我不希望因为演员的不足而导致耝制滥造的情况发生。所以,我会联系一下梅耶。毕竟,米⾼梅的演员质量。是好莱坞首屈一指的。而且,梅耶也是犹太人,如果不拉上他,他自己也会掺和进来。”
阿尔伯特思考了片刻,对余生道:“那好吧。不过,《美丽人生》这部电影,就不需要梅耶揷手了。华纳和米⾼梅的合作,只限定于《辛德勒的名单》就好。”
“好吧。不过,阿尔伯特。我暂时没有时间去国美。半个月后,我会用机飞将两个剧本送回好莱坞。这半个月中,还需要你出面,去和梅耶谈一下具体的演员选择、场景的选择问题。毕竟。《辛德勒的名单》中,有台词的角⾊就有一百二十六个,临时演员加起来估计要有好几万。这些演员怎么选,如何计算薪酬。实在是让人头疼。另外,阿尔伯特,还需要你们华纳出面。去寻找一下奥斯卡·辛德勒,这个已经破产的商人。他是人物原型,如果能聘请他出任电影的特别指导。想必电影的效果会好很多!如今的他,很可能在巴伐利亚。”
阿尔伯特道:“没问题。如果这个奥斯卡辛德勒还活着,一定会找到他。唯一的⿇烦是梅耶的胃口会比较大。”
“胃口大并不是坏事,想要胃口大就要出力多。雇人总是需要花钱的,雇佣一个好莱坞之王,给的佣金多点也是理所应当。”
阿尔伯特大笑,在好莱坞,除了米⾼梅,还没有人敢有雇佣梅耶这个好莱坞之王的胆子。也就是余生不太怕梅耶,才敢如此说。
因为电影已经映在脑海中,所以,剧本写起来很是容易。半个月后,余生派人,坐着他的人私专机,将两部剧本送到了阿尔伯特手上。华纳兄弟几个,第一个研究的,并不是风格偏于正剧的《辛德勒的名单》,而是掌控权完全在他们手中的《美丽人生》。
在后世,拍摄当年德国人在集中营里虐待、杀屠犹太人的电影和电视剧,非常多。多到这个题材已经烂大街的程度了。特别是在一九九三年,斯皮尔伯格拍摄完成《辛德勒的名单》之后,《辛德勒的名单》名利双收,以大巨的艺术性撼动人心,也为其带来了可观至极的收入和票房。
于是,看到利润的投资商们蜂拥而上,将一个好好的反战题材,拍到糟烂。这些作品中,唯有一部在众多重复了又重复的苦难中熠熠生辉。就是一九九七年,由罗伯特贝尼尼导演的《美丽人生》。
这部电影的出彩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故事手法。至于幽默诙谐,只能算是附属品。电影看上去并不沉重,主角基多对人生的诙谐态度,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品味与视角。这种视角从和平时期,一直延伸到战争时期。
而当用诙谐的态度来看待沉重时,这种沉重便更加具有力量。当基多因为寻找妻子朵拉,而被德国人发现,押去枪决、路过儿子约书亚蔵⾝的铁皮箱时,其強作欢颜的挤眉弄眼和夸张动作,与眼神之中恋恋不舍的温情,使得冰冷与温暖迅速交汇,产生出的效果,如同炸爆。
如果笑,当此英雄赴死,实在是不合时宜;如果哭,却又辜负了主角用生命换来的一番好意。
所以,作品的重点,并不在于死亡和沉痛,而在于其名字中的“美丽”即便是拿掉这部电影后段,约书亚出生后与父亲入进集中营的一段,基多和朵拉的爱情故事,也可以完胜后世各种以爱情为名义的电影。
基多和朵拉的邂逅,从朵拉从楼上落下开始,随后,这个幽默诙谐的基多,便给了朵拉以各种惊喜。从自称王子。到称呼朵拉为公主,从一次次巧合和惊奇中,朵拉感觉到这个基多的爱意。
其中,基多对朵拉玩的一手祈祷玛利亚,更是让朵拉觉得生活处处充満不可思议的惊奇。正如后世的女人所言,女人选择的男人,应该是能带着女人打开一扇窗,让女人看到以前从所未知的世界的。
基多明显做到了这一点,他以⾝作则,灌输给朵拉的生活观念。明显让朵拉心花怒放。电影之中精致的巧合和幽默的诙谐,简直可以算是一部古今中外通用的撩妹大全。正因为有了这些技巧,基多这个店酒侍应生、开书店都被拒绝的草根,才能成功逆袭朵拉这个白富美。
在电影的后半段,约书亚出生。自此以后,电影的主角就变成了约书亚。基多退隐二线,导演罗伯特贝尼尼如此做的原因,是希望将“美丽”这个特征继续下去。如果主角仍旧是基多的话,那么基多面临的劳作、面临的饥饿、面临的死亡威胁。便成了无法回避的沉重话题。
如果基多继续做主角,那么故事势必成为庸俗的桥段——基多努力求存,酸甜苦辣,而约书亚则是其痛苦时的开心果。到结尾。为了圆満剧情,突出痛苦,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就是约书亚死亡。要么就是基多带着约书亚死里逃生。反正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称不上什么美丽。
所以,主角只能是萌萌哒的约书亚。而为了美丽继续。被发配往集中营的苦难,成了父亲基多口中的一个游戏。
对于儿童来说,生活的精彩之处就是游戏,而对于成年人来说,游戏的精彩之处就是生活。约书亚在基多一系列机智的引导下,开始了一场生死之间的“游戏”并由坦克这个细节展开。
因为主角是约书亚,事情是一个“游戏”所以,在约书亚的眼中,所有的恶念,都被父亲基多在循循善诱中变成了美好——这便是“美丽人生”之中最美丽的所在。
罗伯特贝尼尼,以隐喻的方式,以儿童的视觉,将善恶之念,表达的淋漓尽致。虽然,在成年人的眼中,世界并不是黑白分明的,不黑不白的灰⾊,反而占了主要部分,但是在儿童约书亚的眼中,世界只分为游戏部分,和没有游戏的部分,黑白分明。
其中,对于人性和无人性对峙的隐喻,因为主角约书亚的存在而变得柔和。最终,阳光洒落,一辆国美人的坦克驶入德国人的集中营,约书亚获得了他努力已久才得来的礼物。
后世的文本评论中,有许多评论者会对一些文本进行文学表扬,最常用的一个词便是“笑中带泪”的效果。而在诸多文本中,真正有“笑中带泪”效果,并效药鲜明的,只有《美丽人生》一部而已。
阿尔伯特和华纳兄弟几个,从事电影行业已久,但是,这种质量的剧本,也从未见过。几个年纪加起来有一百多岁的半大老头,人手一部《美丽人生》的剧本,看得忽而大笑,忽而落泪。
让华纳公司的众人惊讶不已——话说,什么剧本能有这样的威力?这几个老板,难道是钱赚赚成神经病了不成?
自然,这几个老板没有变成神经病,但是,在看完剧本后,华纳兄弟几个,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心情。原本,按照正常程序,一个剧本,无论是谁写的,都要交给手下专门的部门,进行层层的润⾊和分析。即便是余生以往和华纳合作的电影,也是经过这个流程,除非是余生出资自己拍,只是借用华纳的院线放映。
而这部笑中带泪的电影,让这几个老板明显有些被震撼到了。略过了手下编剧部门的审核,近乎于武断的开始选择导演和演员。而选择的对象,首先就是⻩宗霑、玛丽莲梦露、詹姆斯斯图尔特和海蒂拉玛这些和余生关系比较相近的人。
而余生也在剧本上写明了自己对演员的推荐,据他观察,海蒂拉玛最适合演《美丽人生》中的朵拉。而詹姆斯斯图尔特,因为长得太帅,气质也不那么诙谐,所以,不建议其出演基多这个角⾊,《辛德勒的名单》的主角奥斯卡辛德勒,倒是非常适合詹姆斯斯图尔特。
反正这个近乎完美的男人,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次数极多,演一次名叫奥斯卡的⾼富帅英雄,对他的形象大有好处。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剧本,是华纳兄弟几个,邀请梅耶一起看的。梅耶看的热血沸腾。倒不是说这部电影有多么激动人心。而是因为梅耶这个站在好莱坞端顶数十年的人,几乎一眼就看到了《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中的大巨远景。
这个时代的梅耶,其实对好莱坞,乃至米⾼梅的掌控力已经曰渐削弱。有些外強中⼲的意思。按照实真历史,到了五十年代,梅耶的电影理念,便会被时代所淘汰,在好莱坞,米⾼梅也不会再如同往曰一般辉煌。
在后继无力,廉颇老矣的情况下,梅耶不得不被辞去掌控了三十年的位置。而丢掉这个位置后的梅耶,不久便了无生趣的离开人世。
别人不知道,但是梅耶对自己的无力感很清楚。虽然在外人面前,他依旧是号称王者的梅耶,但是他自己却已经在暗中寻找改变的方式,和能让自己业绩突出的电影了。
《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便是梅耶最好的一次机会,作为后世熟读电影史的余生,又怎能不知道这一点。所以,余生虽然让阿尔伯特将剧本送到了梅耶的手中,但是却在剧本上故意罗列了几个合作的预期对象。
第一个名字是米⾼梅,然后是二十世纪福克斯,然后是霍华德的雷电华…
所以,看似是华纳兄弟和余生主动抱上了米⾼梅和梅耶的腿大,但是,实际上却是梅耶发现了自己事业的延寿药剂。(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