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带着两万队部下来虎牙山,本以为能在夷道取得一场由自己单独指挥的胜利,为自己增加一些功勋,不料却遭遇了张任的八万大军。
在李严看来,不管奇袭夷道的益州士兵是三千还是五千,只要他夺回了夷道城,功劳便与⻩忠当初夺回荆门山一样的相同。毕竟夷道是通往江陵的咽喉,如果被益州军长期占据,便会切断了虎牙山与江陵之间的联系,也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可惜的是,这次李严看到的不是三千或者五千益州兵,也不是三万或者五万益州兵,而是整整八万益州主力!
李严对张任,以两万对八万,以无心战有心,结果便是荆州两万队部尽灭,李严本人重伤被俘。
不等李严兵败的消息传回虎牙山,张任便率军抄了虎牙山的后路,将⻩忠部撤往当阳或者江陵的两条后路彻底堵死。
夷陵之战打到这里,荆州一方已经处于全面被动的境地,如果算上荆州北方已经开锣的战事,则刘表的覆灭似乎已经成了在所难免,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然而,已经镇守虎牙山一年的老将⻩忠,在得知曹操率军攻打襄阳门户邓县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安;在获悉李严下山的两万人遭受了张任的伏击全军被灭时也没有任何急躁;在看到李严将虎牙山通往江陵和当阳的退路彻底断绝时,仍然显得并不惊慌。⻩忠如此笃定,难道说他以为凭借自己如今仅剩的三万队部,便可以拦下益州攻打荆州的十数万大军?
其实,⻩忠此时什么都没有想,他只是严守作为军人的职责,既然刘表没有给他下令从虎牙山上撤退,那么他就有责任率领手下士卒一直坚持下去,哪怕只剩下一兵一卒。如果到了最后,真要殒命于虎牙山上,⻩忠也绝对不会后退半步。
战死在阵地之上,这是一名武将最⾼的荣耀,也是生为军人的使命责任。瓦罐总是井边碎,将军难免阵前亡。⻩忠从进驻虎牙山的那天开始,便没有想着自己可以活着从山上回去。所以,他对山外的情况置之不理,只是每天坚持着巡视和操练,将他那魁梧挺拔的⾝影留在虎牙山的各处阵地上,坚持着与士卒们同吃同住,鼓舞着守山的士兵们。
有这么一位以⾝作则、⾝先士卒的主将镇守虎牙山,尽管现在山外已是大军云集,但山上的士兵仍然斗志⾼昂,没有出现任何溃败和骚动的迹象。
围住虎牙山数天之后,张任派人上山给⻩忠送来一封劝降书,大致內容是说自己非常佩服⻩忠的本领和品德,愿意与⻩忠结拜为异性兄弟,今后同甘共苦,荣辱与共,绝不离弃。
张任这封劝降书果然下了一番功夫,整篇书信之中没有提到一个“降”字,全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言语,而且对于⻩忠也确实非常尊重。张任甚至提出愿意向司马防举荐⻩忠取代自己的位置,他为⻩忠做副手。
看了张任的书信,⻩忠可以确定张任不是在玩虚情假意的一套把戏,而是真的很尊敬自己,也真的愿意与自己结交。⻩忠没有一刀宰了张任上山送信的使者,而是同样书信一封婉拒了张任的好意。
在给张任的回信中,⻩忠明确表达了自己准备与虎牙山共存亡的决心和意志。⻩忠感言,若是能够活着离开虎牙山,今后不在沙场之上与张任对决的话,他愿意撮土为香,与张任结为异性兄弟。
张任收到⻩忠的回信之后,不免觉得感慨和惋惜。他本人也非常推崇做人要讲究忠义,更是屡次三番地拒绝了师傅童渊、师弟张绣和赵云等人的劝说,始终不予晋国往来,不肯转投赵兴麾下。若是张任愿意,他这些年有太多的机会可以拉着一支队部向北而去。
既然是各为其主,场战之上又没有兄弟手足之说,张任便在⻩忠拒绝了自己的好意之后,立即下令大军开始围攻虎牙山。
这一次,张任也是下了狠心,他不仅让八万益州精锐从虎牙山的东麓发动烈猛攻击,而且要求驻守荆门山的十万益州新军同时从虎牙山的西麓发动攻势。为了快速夺下防守严密的虎牙山,张任更是不惜血本地动用了一直不曾使用的黑火药。
有鉴于此,围攻虎牙山的战斗从一开始便直接入进最狂疯和残酷的阶段。在短短的五天之內,攻山的益州军损失了四万队部,而防守一方的⻩忠队部也从三万人减少到了一万五千人不到。
到了此刻,已经五天五夜不曾合眼的⻩忠,仍然浑⾝是血伫立于主阵地之上,手持一柄玄⾊铁胎大弓,将冲在最前方的益州军低层头目一箭一个地射死。
这几天里,⻩忠凭借手中这柄形状有些怪异但却威力大巨的神弓,已经射死了不少于一百名益州军的底层将领。到了现在,攻山的益州军都被⻩忠手中那柄黑⾊大弓吓破了胆,轻易不敢露出⾝份。
⻩忠手里这柄神弓,却是出自晋国卧虎装备研究院,是赵兴受了后世安装有偏心轮装置复合弓的启发而指导马钧设计而成。晋国如今的炼钢工艺和特殊材料的制造,比之十年之前有了更为大巨的进步,这种装有偏心轮的复合弓虽然因为代价⾼昂,暂时没有量产,但却已经是⾼级将领的专用制式兵器。
⻩忠手中的黑⾊大弓,相比于反曲弓和直拉弓要先进不少,最大的优点便是省力一半以上,而且每次发射非常稳定,射程奇远。⻩忠与太史慈、吕布、赵云并列为“四大神射”而且⾼居榜首,他的膂力一定十分惊人,所以吕蒙代表赵兴送给⻩忠的这柄大弓,受力的程度是同类型弓的两倍以上,可谓威力大巨,贯云射曰。
至于赵兴为何让吕蒙投其所好地给⻩忠送来如此神兵,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
手持神弓的⻩汉升站在虎牙山顶,怡然不惧益州军十几万大军的轮番攻击,用死战不退的行动诠释了⾝为武将的操守和准则,到了后来便成为一段流传于世的佳话,被人们所追思和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