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往往和孤独相伴而生,不同的年龄段有它各自的特征。当然,那种纯粹的心灵寂寞除外。
婴儿的寂寞,是对父母和亲人的依赖和依恋的表现。只要他一睁开眼睛,看不见熟悉的面孔,尤其是眼前空无一人的时候,他就会放开噪门,发出嘹亮的啼哭,以此表达自己对寂寞的抗拒。而这个时候的寂寞,是最最原生态的,是一种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本能的反应。
儿童也有寂寞,这个寂寞很大程度就是孤独带来的一种心理性反应,加入了成长过程中的佐料,恐惧和害怕的心理占据主要成分。特别是黑夜独处时,他的脑海中就会不断浮现出各种可怕的景象,比如狼外婆,比如外星人,比如妖魔鬼怪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等等。这是一个人的胆量由幼稚走向成<img src="http://xs.80110110ks.com/pic/PexP/shu.jpg">的过程,这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不应该与寂寞为伍的时期。如果有哪个少年一味地强调自己如何如何孤寂,那他一定会有性格方面的缺陷,或者心理方面的疾病,他会给人一种“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感觉。
老年人的寂寞,才是实实在在的寂寞。当儿女长大成人后,逐渐离开了父母羽翼的呵护,尤其是儿女成家立业后,忙于工作和家庭,和父母的联系就会越来越少,而此时的父母,恰好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渐渐<img src="http://xs.80110110ks.com/pic/PexP/tuo.jpg">离了原来稠密的人群,接触的范围越来越小,独居中的老人,就特别渴望那种儿孙绕膝的天伦生活,这与儿女们紧张繁忙而无暇它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同城的老人和孩子之间,隔三差五的还能见上一面,聚上一聚,而远在他乡的儿女,只有通过电话来传递亲情的问候,有时候,又会因为工作或者其它事情,而疏忽了这种亲情的传递,让期待中的老人更加失落。现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四二一”家庭在大中城市相当普遍,两个成年人要照顾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也确实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老年人的寂寞,实实在在写在脸上,也写在国家社会事业的议事<img src="http://xs.80110110ks.com/pic/PexP/ri.jpg">程上。所以,一曲《常回家看看》,迅速响遍大江南北,让无数老人潸然泪下,让无数儿女掩面沉思。这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更是一种心灵的遥相呼应。
成年人也有寂寞,他们的寂寞是远离喧嚣后暂时的独处与沉静。这寂寞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它可以让浮躁的心趋于平和,摆<img src="http://xs.80110110ks.com/pic/PexP/tuo.jpg">功名利禄的羁绊,回归自然;它可以让疲惫的心稍事休整,卸下人前伪装的面具,找回自我;它可以让终<img src="http://xs.80110110ks.com/pic/PexP/ri.jpg">紧绷着的神经放松,躲过推杯换盏的无奈,休养生息。在这种沉静中,还可以淬取思想的火花,以便在新一轮朝阳中,更稳步前行。
还有病中的寂寞,还有失意后的寂寞,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寂寞,如何理解寂寞,如何善待寂寞,如何让家庭美满,如何让社会和谐,是我们每个社会人的责任和义务。
2009。10。31